
韓傑纔

吳松全

於長軍

楊強
黑龍江日報6月12日訊 11日,劉永坦院士和崔道植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哈爾濱舉行。現場,記者見到了幾位特別的聽眾,說他們特別,是因為也許沒有人比他們更熟悉劉永坦院士的事跡,他們和報告會上做劉永坦院士先進事跡報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長韓傑纔一樣,都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成員。
為學習宣傳201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永坦院士及其團隊的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貫徹落實省委關於開展向王啟民、劉永坦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哈工大組建了劉永坦院士先進事跡報告團,並於3月舉行了首場報告會。
截至目前,哈工大劉永坦院士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們已為萬餘名聽眾進行了15場報告,宣講行程近8000公裡。哈爾濱、大慶、牡丹江、威海、深圳……報告團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只為講好龍江故事,讓劉永坦院士的先進事跡和愛國情懷去感染更多的人,並成為激勵大家奮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這個報告團的陣容可謂『豪華』,中國科學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長韓傑纔,哈工大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松全,黨的十九大代表、哈工大(威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於長軍,哈工大電信學院教授楊強,電信學院副教授李楊,電信學院副教授、黨支部書記宗華,電信學院博士研究生宿願……他們有的是與劉永坦院士共同科研攻關的『戰友』,有的是劉永坦院士的學生,有的是劉永坦院士的同事,每一個人都很熟悉劉永坦院士的事跡。
為做好每場報告,報告團成員在完成正常的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豐富、完善報告內容上,努力做到精心准備每場報告,認真打磨每個細節,用情講好每個故事。每到一地宣講,都會掀起熱烈的反響,真正做到了站位有高度、觀眾有共鳴、社會有反響的宣講效果。
報告團不僅感動了聽眾,更感動了自己。記者在報告會後采訪哈工大劉永坦院士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時,他們表示,雖然已經講述了多次劉永坦院士的先進事跡,但每次傾聽『坦先生』的故事時,還是會心潮澎湃,還是會激發起愛國心和奮斗情,還是會想起自己的初心、記起自己的使命。
『劉永坦院士圍繞一個方向,聚焦一個領域,堅持40年自力更生,將這一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原始創新,牢牢地掌握在了中國人自己的手上,這是每一個知識分子都應該學習的精神。』韓傑纔說,這位皜首雄心的老黨員,用一個甲子的無悔堅守,向深愛的黨、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紅色戰略科學家的人生答卷,彰顯了深厚的龍江情懷、家國精神。『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我們的青年學生要學習這種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紮根龍江、建功立業。』
吳松全在哈工大還有一個重要的職務——教師工作部部長。『無論獲得什麼榮譽和頭銜,坦先生最看重的還是「教師」這一身份,這十分令人感動。』吳松全表示,劉永坦院士始終將立德樹人落實在每個環節,對團隊裡的年輕人言傳身教,這值得每一位教師學習。『報國強國是哈工大人與生俱來的精神品格與初心使命,必須將之傳承下去,不斷為哈工大的血脈中注入「始終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為了祖國的需要奉獻一切」的紅色基因。』
『坦先生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平易近人、嚴於律己、治學嚴謹、敬業奉獻、熱愛祖國、胸懷天下的人。』宿願從學生的角度講述了他眼中的坦先生。坦先生一方面樂此不疲地指導學生做科研、修改論文和細致入微地關心學生思想、生活情況,另一方面對待科學研究嚴謹執著的態度在一代代學子間不斷傳承、發揚光大。『我們青年學生,一定會在劉永坦院士的精神的激勵下堅定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決心。』
從1984年畢業加入劉永坦院士的科研團隊,於長軍教授跟隨劉院士學習、工作已近35年,他表示,自己從劉院士身上深切感受到了一名知識分子的赤子之心和愛國情懷,也感受到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執著與堅韌不拔。『坦先生常說,「能為國家的強大作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和使命。國家把這麼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做,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這句話一直都是激勵團隊成員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
作為劉永坦院士培養的學生和團隊成員,楊強從1996年起就參與新體制對海雷達課題,見證了劉永坦院士帶領團隊瞄准世界科技難題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和幾十年如一日『閉關修煉』、刻苦攻關的奮斗歷程和難忘瞬間。在楊強眼中,坦先生對學術有一種純粹的愛,『劉永坦院士常常對團隊成員說,科研不是簡單地寫論文、發文章,而是實實在在做出一個真正能用的東西。坦先生這種家國情懷、創新魄力和奮斗精神深深感染著團隊的每個人。』楊強說。
李楊表示,坦先生能夠率領團隊走到今天,不僅源於其深厚的家國情懷,還因為他堅定執著的意志品質和聚纔愛纔的人格魅力。
宗華說,作為哈工大『八百壯士』一員的劉永坦院士,在哈工大,在黑龍江這塊沃土一步步施展纔華,開創了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劉永坦院士的精神是哈工大人共同的財富,我們將賡續傳承這種愛國奉獻的文化基因,在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交出新的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