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終於在一起了!』2018年12月24日,新組建的大慶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舉行揭牌儀式,當時有不少人發朋友圈這樣寫道。
如今,半年時光荏苒,文旅融合得怎麼樣?面臨哪些新挑戰?如何釋放更多發展新動能?2019年,文旅融合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大慶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正在思考,並投身其中。日前,記者專訪了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冬。
他表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賦能,人民生活將更加美好!

照片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提供。
有人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如何看待文化和旅游的關系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文化和旅游為什麼要融合?
王冬:關於文化與旅游的關系,從理論層面上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學者於光遠曾說過:『旅游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也就是說旅游具有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屬性;從實踐層面上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最早入境旅游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主要都是文化旅游資源,如故宮、長城、兵馬俑等。
這說明三四十年前就有文旅融合方面的理論與實踐了。現在只是從行業管理層面將兩個職能部門合到一起。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這句話,我非常認同。游客是出於對某種文化內核的青睞,主動消費其各種表現形式,比如,我們在陝西吃羊肉泡饃、住窯洞,是對西北人粗獷豪放生活方式的認可;我們去托斯卡納逛書店、喝咖啡,是對意大利田園風光和人文氣息的鍾情;我們到西湖看的更多的是蘇堤春曉、曲院風荷,還有《印象西湖》這樣的藝術盛宴。故宮的亭臺樓閣、珍奇異寶背後是厚重的文化內涵,多彩雲南,真正讓人流連忘返的是豐富的民族文化。說到底,旅游就是一種文化體驗。
關於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目的,我認為,是相互借勢、相互賦能。以文化提昇旅游的內涵品質,以旅游促進文化的傳承弘揚,只有二者融合纔能讓旅游更有活力,讓文化更有魅力,纔能奔向世人向往的『詩和遠方』。讓文化旅游,成為大慶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和大慶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載體。
今年二月份,您在全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工作會議上說過,要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推動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應該如何理解這一原則?為什麼說要達到真融合和深融合?
王冬:不管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歷史傳統,還是『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的現代追求,文化和旅游都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的城市旅游更多被看作是休閑娛樂活動,盡管有很多文化旅游項目,但總體看,文化與旅游二者是割裂開的。因此,如今我們所提倡的文化旅游融合理念,其核心就是要依循城市、文化和旅游三者之間相互交織、相互滲入、互為支橕、協同並進的內在聯系,找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增長點,為城市發展不斷注入活力和創造力,促進城市、文化與旅游和合共生。
具體到操作層面,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首先就要在公共文旅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文化旅游演藝、傳統文化活態保護、文旅產業發展等方面,找准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力,形成發展新優勢。
將『文旅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做深、做實、做精彩,實現文化和旅游相互賦能,大慶准備怎樣乾?
王冬: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具有巨大的市場規模、發展潛力和成長空間,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和朝陽產業。二者之融合,說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審視大慶旅游發展現狀,天然的資源還好,但許多景區仍處於『野生』『散養』狀態,不規范、不衛生現象較為突出,因此,我們要從推進公共服務的標准化、均等化入手,通過管理提昇服務,通過整治規范市場。
從服務對象看,過去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廣大市民,而旅游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外地游客,未來可以立足於滿足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美好生活需要來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從發展路徑上看,可以從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與文旅產業融合入手,進而拓展到整個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從工作思路上看,應該將產業和事業的關系協調起來。過去文化是事業強、產業弱;旅游則是產業強、事業弱。未來要取長補短,實現協同發展。
近年資本推動下迅速發展的文化項目和旅游項目都不少,但是取得巨大成功的文旅融合項目顯得鳳毛麟角。您認為一個成功的文旅產品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如何打造大慶特色文旅產品?
王冬:利用地域性突顯差異性,纔有吸引力。如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福建土樓生活方式等,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延續。這些深入人心的『地域文化圖景』,是從海量競爭中脫穎而出,始終保持吸引力的根本保障。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根基,在於城市自身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人們喜歡和向往一座城市,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這座城市給人們留下的美好印象和散發的精神氣質。無疑,石油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是大慶最具影響力的一面旗幟,這種獨一無二的紅色旅游資源,是其他城市無法復制的,也是我們大慶最有底氣的一張牌。我們打造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石油科技館、鐵人一口井、松基三井等這些有特點的景點,就是要將大慶創業歷史、石油文化、工業遺存、現代科技與休閑旅游結合,使石油紅色旅游板塊成為大慶旅游的獨特核心吸引物。
樹立獨具特色的大慶旅游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到大慶。我們需要進一步豐富內涵、擴大外延。比如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游客『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問題,目前看,大慶這方面還有許多短板。

孫娜 攝
2018年,『鐵人一口井』入選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我市有39處石油工業遺產,還有7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些是大慶獨特的『地域文化圖景』,我們有沒有進行相關旅游產品開發的打算?
王冬:現代人重視旅游中的文化體驗,旅游的過程通常也是文化消費、文化傳播的過程,在一座城市中人們所見所聞所體驗到的東西都與這座城市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品質相關,這些細節感知組成了人們對於這座城市的文化印象。
首先說石油工業遺產。大慶擁有石油會戰指揮部舊址、鐵人一口井井址等39處石油工業遺產,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等兩個4A級景區。如何讓這些資源發揮最大效能,讓大慶工業遺產重獲生機與活力?這就需要我們轉換思維,從過去的『工業語言』轉變成『旅游語言』,從過去的『乾工業』到現在的『看工業』,再向『體驗工業』轉變。
現在游客來大慶,多半是進館聽講解。但是,如果可以讓游客體驗一下井臺手握剎把、吃住在乾打壘、篝火旁學兩論等場景,或者到1205鑽井隊、三老四嚴發祥地、縫補廠精神發源地等體驗一下生活,是不是更吸引人呢?在我看來,無論多麼形象化的灌輸,都不如讓游客進行主題式體驗更震撼心靈。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和保護工作,一直處於全省『第一梯隊』。7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還有兩項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如何讓非遺融入、助力全域旅游,成為深入人心的文化旅游資源,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非遺進景區,必須要找到能夠產生化學反應的結合點,比如,蒙古族搏克、蒙古族四胡音樂就比較適合連環湖、阿木塔這樣的景區;北方民俗剪紙、蘆葦畫工藝、灰陶制作技藝等可進入關東風情古街;口技、東北呂家班二人轉則適合有劇場的景區。只有這樣,非遺資源纔能為旅游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
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大慶將通過哪些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來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或者說,下一步會有什麼動作?
王冬:當前,我們圍繞大慶爭創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的總體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要求和清霞副市長的意見,在努力規劃大慶文旅融合未來的同時,堅持用科學、准確、長遠的理念和視野來構建大慶形象定位、產業定位和目標設計,全面提昇大慶文化和旅游業的創新發展和競爭活力,具體談就是要以構建『大慶城市精神體系、公共文旅服務體系、現代文旅產業體系、特色文旅品牌體系、遺產保護傳承體系』為目標,著力推進文化廣電和旅游基礎資源、生產要素、產業鏈條的深度融合,充分釋放機構改革效能,推動全市文化廣電和旅游領域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說,提昇公共服務水平,紮實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油田發現60周年、大慶建市40周年開展重大主題創作;加強頂層規劃設計,抓好現有旅游產品改造昇級,激發全域旅游發展新動力;大力推進產業昇級,積極引導和擴大文旅消費,培育壯大市場主體;著力傳承地域文明,深化石油工業遺產、地域文明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守住城市文化根脈等。
文旅融合與全域旅游,對大慶這座城市、大慶人意味著什麼?
王冬:城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空間很大、前景廣闊,不但能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對外交流,還能促進城市環境再造,實現城市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雙提昇。
地球上,每天都有數以億計的『候鳥族』,從坐標上的一個點遷徙到另一個點。吸引他們的理由,往往是獨一無二的地貌景觀、承載歷史的人文風俗、炫酷好玩的娛樂體驗……在我看來,全域旅游,不是挖空心思搞什麼『全球第一』『亞洲獨有』『中國最大』,而是真正從人們的生活需求、從消費昇級的趨勢出發,為游客提供貼近日常而又超出日常的消費體驗,是日常生活的延伸與昇華。
重新梳理大慶獨特的資源稟賦,問題不少、困難很多、壓力很大,但我們敢於挑戰,工作中產生一個設想,那就是在大力宣傳建設石油工業旅游線路的基礎上,建設一條城市湖鏈綠道。這不僅是一條綠道,還承載著生態保障、慢行交通、應急避難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極具實用和『輻射性』,是簡單的生活場景,也可擴展到消費之地,這就意味著,可能會引起大慶人生活方式的某種改變,提昇生活品質。
而綠道也可能成為每個前來大慶的外地人的必游之地。人流,就意味著商業流。
一直以來,代代大慶人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石油城的形象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如今,大慶文廣旅人將以新使命、新擔當、新作為的良好精神風貌,把握融合發展機遇,完成對文旅資源的重新整合和提檔昇級,全力推進全域旅游,力爭2025年,全域基本實現宜居宜行宜游宜養,讓優質的文化旅游,成為老百姓尋常生活方式。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你會擁有一條城市湖鏈綠道,置身其中,可撫水,可觀綠,亦可靜下心來、慢下腳步,去觀照屬於自己的『詩與遠方』;待有朋自遠方來,從景區到城市,從城市到鄉村,處處可享優質的公共服務,尋一處民宿,品坑烤全魚宴,購手信帶回家;周末,你再不用為去哪兒玩而『燒腦』,攜妻兒老小,尋一處『小而美』之地,捧一本書,呷一口茶,慢慢享受生活的愜意、淡然以至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