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大愛源自初心奉獻皆因使命——記『感動中國人物』馬旭(上)
2019-07-04 09:22: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徐曉海 潘宏宇 白雲峰 劉柏森 張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坐在孩子們中間,馬旭和顏學庸兩位老人的臉上樂開了花。

  黑龍江日報7月4日訊 6月30日,在木蘭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馬旭精神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勤儉一生、心懷大愛、把點點滴滴積攢的1000萬元人民幣捐獻家鄉的馬旭這樣告訴父老鄉親:『一切攢錢,就是為了給家鄉捐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想這是個機會。家鄉是貧困縣,我把錢交給家鄉,就好像交給我母親手裡一樣,非常放心。我希望把這些錢用在教育事業上,因為青少年是我們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他們有了知識,今後把我們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富強!』

  86歲的老人道出了捐獻家鄉1000萬元的初心,激昂的語調和雷鳴般的掌聲久久在會場回蕩。

  近鄉情更怯

  6月28日16時30分許,在一路歡歌的兩個多小時飛行後,馬旭攜老伴兒顏學庸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走下飛機,踏上了日夜牽掛的黑土地,兩名木蘭縣少年為老人獻上鮮花。

  當晚,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代表省委省政府親切會見了馬旭夫婦,對他們回到家鄉表示歡迎,對他們多年來不忘家鄉、回饋家鄉表示感謝。

  張慶偉給予馬旭高度評價:馬旭同志是從黑龍江走出去的優秀代表,是我們十分欽佩的革命前輩,也是我們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學習宣傳的先進典型。馬旭同志被評為『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最近又入選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名單,這既是馬旭同志個人的榮譽,也是全省人民的驕傲。

  6月29日一早,歸鄉心切的馬旭一行出發趕往木蘭。

  正所謂近鄉情更怯。隨著與木蘭縣距離的縮短,馬旭情緒出現了波動,不像前半程那樣歡快了。

  10時30分左右,載著馬旭一行的汽車駛進木蘭境內。得知已經進入木蘭,馬旭幾度哽咽。

  在經過木蘭松花江大橋時,為了讓馬旭看看她朝思暮想的松花江,汽車臨時停靠橋邊。下車後,老人扶著橋欄像個孩童般地高喊:『松花江啊,你離開的女兒回來了!』並向在場者講述童年和母親在一起的溫馨往事。

  15時30分許,在時隔43年後,馬旭終於回到了她的出生地——木蘭縣建國鄉建國村李國寶屯。

  聽說馬旭回來了,鄉親們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在大家的簇擁下,馬旭夫婦走進馬旭兄弟的孫子馬寶昌家。男女老少把房間擠得幾無下腳之處,村裡的馬旭晚輩一個個走上前來,與她相認。

  馬旭另一個侄孫馬福家珍藏著一份家譜。這份家譜記載,馬旭的父親馬永勝從外地逃荒紮根在建國村,到現在已經繁衍到第6代、80多口人。在馬旭七八歲的時候,父親馬永勝去世了。

  『家裡那時吃不飽飯,窮得要命。東北解放後,媽媽送我到部隊,把家裡僅有的一分銅幣塞給我。』馬旭回憶起14歲那年被母親和鄉親送去參加人民解放軍的情景。自那以後,馬旭跟著部隊離開了家鄉,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期間,母親因病離世。沒有見母親最後一面,成了馬旭生命中最大的遺憾。說起母親,馬旭老人眼含淚花:『我得感謝我的母親,如果她不送我去部隊,就沒有我的今天。』

  1976年,馬旭在丈夫的陪伴下曾短暫回到村裡,為父母砌墳、祭奠,之後由於工作繁忙,再也沒有回來過。

  雖然回來的少,但對家鄉的思念始終縈繞心頭。平時工作中聽到東北口音就感到很親切。在部隊或醫院裡每遇到東北籍特別是黑龍江籍的戰士,馬旭都會和他攀談一番,以解思鄉之苦。

  因為從小受過苦,兩位老人養成了勤儉持家的習慣、努力工作的熱情和肯於鑽研的精神,纔點點滴滴積攢下一大筆積蓄。

  摟著一名十幾歲的孫輩,馬旭深情地說:『你們現在和我小時候比穿得好、住得好。你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將來好報效國家。』

  相聚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在與鄉親們合影留念後,馬旭與他們揮手告別,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建國村。

  愛濃鑄豐碑

  馬旭夫婦此次回鄉的一項最重要內容,就是考察他們捐建的馬旭文博藝術中心的建設情況。

  馬旭文博藝術中心位於木蘭縣城東南靠近松花江邊,自今年4月開始建設,目前已經初具模樣。

  6月29日,雨後,木蘭小城顯得格外清爽。被建築防護網遮蓋著的馬旭文博藝術中心像一名頭戴紗巾的少女矗立路旁,靜靜地等待著它的捐建者。

  在簡陋的工地會議室裡,馬旭夫婦仔細聽取了承建方黑龍江龍建第一建築公司董事長林寶臣就中心的規劃設計、施工工期和建築質量控制等所作的匯報。

  按照規劃設計圖,馬旭文博藝術中心建築以軍綠色為主,東西兩側將各設一個圓柱形結構作為出入口,降落傘傘頂的形狀作為出入口的頂部造型,以彰顯馬旭老人作為中國首位女空降兵的特點。建築主體頂部將被設計成漸次承接的狀態,通過類似『龍鱗』的意向,表達黑龍江省『龍』的概念,象征騰飛與傳承,寓意木蘭縣將馬旭老人的精神代代傳承、發揚下去。

  馬旭文博藝術中心總體為三層,一層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設置主展廳和一、二展廳;二層900平方米,主要設置三、四展廳,多功能放映廳、報告廳,展示木蘭歷史傳承;三層面積600平方米,主要設置第五展廳及活動室。按照工期,中心將於10月末建成交付使用。

  木蘭縣教育局局長季德三介紹說,中心建成後將配備教師進行書法、繪畫、舞蹈、聲樂等免費教學培訓,並設立專門的活動區域,解決全縣孩子一直沒有校外教學場地的難題。木蘭縣將嚴格規范資金管理,用好馬旭夫婦捐贈的每一分錢。

  聽完匯報後,馬旭夫婦對中心的規劃和建設表示非常滿意,並感謝在場的所有建設者。兩位老人還與中心的建設者們互動,一起唱起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離開了馬旭文博藝術中心建設工地,馬旭夫婦來到木蘭縣人民小學看望在那裡就讀的孩子們。

  在小學外,眾多聞訊趕來的周邊居民把校門口圍得水泄不通,他們都想親眼看一看兩位老人。

  一進入學校,馬旭老兩口就被孩子們圍了起來。融入天真浪漫的孩子中間,兩位老人臉上樂開了花,身上仿佛增添了無窮的活力。他們走進一間間教室,與孩子們手拉著手交流,詳細詢問孩子們學習和生活情況。他們還欣賞了孩子們編排的合唱、詩朗誦、葫蘆絲群奏、舞臺劇等表演。興致所至,兩位老人與孩子們一起唱誦。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學生們為兩位老人朗誦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鏗鏘有力的聲音在教學樓內回蕩。

  馬旭對學生們連挑大拇指:『你們真棒!從你們身上我看到祖國光明的未來!』

  大愛傳四方

  在6月28日晚會見馬旭夫婦時,省委書記張慶偉指出,馬旭同志是全省黨員乾部學習的楷模,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省委制作了《初心不悔——馬旭同志先進事跡專題片》,組織全省廣大黨員乾部觀看學習。

  張慶偉強調,我們要大力宣傳弘揚馬旭同志的先進事跡,學習馬旭同志對黨忠誠、報效祖國的崇高品質,英勇無畏、矢志不渝的革命斗志,不忘初心、回饋人民的奉獻精神,教育和激勵全省黨員乾部初心不改、勇擔使命,繼承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凝聚起推動龍江振興發展的磅礡力量,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建設現代化新龍江。

  馬旭卻說:『我們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一點小事情,發出一點螢光之火。黨組織和人民給了我們這麼多鼓勵,我們要把這些鼓勵作為前進的動力和座右銘。』

  在木蘭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馬旭精神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陪同馬老前來的部隊戰友溫京秋告訴記者,『馬老平時生活非常簡朴,對自己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理解,但現在我們理解了,她就是為了報答家鄉,關心家鄉孩子們的教育,心懷大愛。』

  據了解,為了傳承馬旭精神,木蘭縣成立了馬旭女子民兵醫療救護連。在授旗儀式上,馬旭親手將一面印有『馬旭女子民兵醫療救護連』的紅旗交到民兵連長梅愛華和指導員李新華手中。戰士吳婷代表全體民兵連發言:『一定以馬旭同志為標尺,勤奮刻苦、深鑽細研,努力提高救護本領。帶頭踐行馬旭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我們一定不負馬老重托,做一名合格的木蘭女兵。』

  其實,從去年9月接到馬旭夫婦第一筆捐款開始,木蘭縣就開展了學習弘揚馬旭精神的系列活動:召開了學習馬旭事跡座談會;組建了馬旭事跡宣講團;藝術工作者創作了許許多多贊揚馬旭夫婦的文學藝術作品;開展了馬旭事跡圖片展、萬名黨員乾部向馬旭學習簽名活動;縣人大、政協、統戰、共青團等組織也分別開展了『學習馬旭奉獻木蘭服務人民救助貧困』系列志願活動等。目前,講馬旭、學馬旭的熱潮已席卷木蘭小城,馬旭精神已經成為感召木蘭人民走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巨大精神力量。

  為了幫助更多貧困學生實現求學夢,剛組建不久的『馬旭慈善基金』為2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發放了救助款,該基金由全縣受馬旭精神感召而捐獻的資金匯聚而成,現已聚集200多萬元。

  愛的暖流在木蘭大地不斷湧動,延展……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新時代黑龍江 重振雄風再出發

【專題】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專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專題】愛國情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