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抗聯將士夏雲階的外孫女、75歲的李惠文,經常來到先輩的墓碑前緬懷英烈。

編者按
5日,我省『守初心擔使命重走抗聯路』主題采訪調研活動,在東北抗聯誕生地和曾經的主戰場佳木斯市啟動。本次活動是全省廣大新聞工作者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具體舉措。本報派出4路小分隊,沿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牡丹江—雞西—七臺河,佳木斯—雙鴨山—伊春—鶴崗,大興安嶺—黑河—綏化4條線路出發,奔赴省內多個抗聯老區,實地踏查抗聯遺址,通過尋訪抗聯親歷者、抗聯後代,追憶可歌可泣的抗聯故事,展示滄海桑田的歷史發展,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今起本報陸續刊發4路小分隊的報道,今天刊發的是第三小分隊來自抗聯老區湯原的第一篇報道。
黑龍江日報7月11日訊 探尋東北抗聯足跡,不能不去湯原。要學習抗聯精神,更要到湯原。
湯原,松花江下游流域(史稱下江地區)革命發祥地和抗日中心區,是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誕生地、東北抗聯三軍和六軍的根據地、東北抗日志士最大集散地。在東北抗日根據地中,湯原站在排頭,湯原抗日根據地在東北抗日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從佳木斯向東北出發,55公裡的路程,乘車一個小時來到松花江邊。東江渡口,人車上船,輪渡過江時,靜靜佇立的人們,似乎能感受到那滔滔江水充滿著對過往的述說:
90年前,崔石泉到湯原發展了兩名黨員,引燃了這裡的革命星火。
40年前,湯原縣被國務院第一批命名為國家一類革命老區。
戰斗在湯原、犧牲在湯原的趙尚志烈士當年曾撰寫報告說:『(這裡)群眾覺悟程度高,抗日斗爭情緒激烈。』『頗有經驗,適於恢復抗日根據地。』
著名抗日將領馮仲雲在《東北抗日聯軍四十年苦斗簡史》中也特別強調:『湯原縣為抗日斗爭最有光榮歷史的一縣。這個抗日游擊區曾支持了六七年之久,差不多每家都有光榮的犧牲。』
年代更迭,功勛垂史,其間是湯原人經歷的抗日戰火,血雨腥風。
曾經的這裡,有環境的惡劣,更有信念的堅貞;有敵人的凶殘,更有民眾的溫暖;有生命的悲壯,更有愛情的淒美;有失敗的慘痛,更有勝利的喜悅。
湯原的烈士陵園,就在城中,沒有圍牆,猶如一個街心公園。湯原人說,英雄就和我們在一起,他們是我們的親人。
75歲的李惠文,著名的東北抗聯將士夏雲階的外孫女,經常散步的地方是街心的烈士陵園,她經常義務為那些來這裡瞻仰紀念的人們講故事。輕輕的話語,沈甸甸的內涵,人們卻不知她每次的講述,內心如何地蕩起思念。
在湯原縣烈士陵園,鐫刻有462名烈士英名的紀念牆上,開篇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英雄祭》,其作者是湯原縣文旅局副局長繳東池,一位具有詩人氣質的機關乾部。一個星期天,他在辦公室裡,寧心靜氣伏案寫下這《英雄祭》。
在湯原縣博物館,每當講解員清脆的聲音落下時,就有一個低沈的聲音,悠悠地補充講述,為那些館藏做出了更為清晰的標記。這人叫於永奎,現任湯原縣關工委辦公室主任,同時擔任中國抗聯研究中心研究員,30年前從黑龍江大學歷史系畢業,家鄉光榮而厚重的紅色歷史,促使他投入到湯原革命斗爭史研究中,他把東北抗聯歷史作為學術研究方向。他說,東北抗聯最寶貴的經驗,是群眾基礎。在三江地區,所有獲得勝利的戰斗,沒有人民支持,不可能取得勝利。
史料記載,『9·18』事變後,在中心縣委的領導下,湯原各區委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秘密反日會。廣大農民和黑金河金礦、格金河金礦、興山煤礦、蓮江口碼頭數以萬計的工人,抗日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秘密加入反日會;加入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有山林隊、自衛團,有學生、手工業者、小商販,他們有毀家紓難的決絕,也有冒死援抗的義舉。
在湯原縣北靠山村,一座『抬車送糧』的群雕塑像,為這裡成百上千的無名百姓立下了一塊無字碑。當年為了不讓木?轆車發出聲音被日偽發現,為抗聯將士送軍糧的百姓就用肩膀抬起推車,通過敵人封鎖。
『烈士血染湯旺河,千古留芳萬古歌』。如今,當年著名『夜襲湯原』的戰斗舊址上,已經建起了一個供人們娛樂休閑的廣場。紅色湯原,現如今,繼續譜寫新時代的壯麗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