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重走抗聯路|讓東北抗聯的故事感動世界
2019-07-12 08:49:00 來源:黑龍江日報客戶端  作者:朱雲峰 衣春翔 邵國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7月12日訊 烏斯渾河,滿語的原意是凶猛暴烈的河流。《黑龍江日報》重走抗聯路第二小分隊來到這裡,共同緬懷英雄。

  1938年10月20日,八位東北抗聯女戰士冷雲、楊貴珍、安順福、胡秀芝、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為了掩護部隊轉移,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

  犧牲前,她們向准備回援的部隊喊出『同志們,不要管我們!保住手中槍,抗日到底!』這句話就像電影《英雄兒女》中的志願軍戰士王成的『向我開炮』一樣,感動著中華兒女。

  1938年11月4日,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題寫『烏斯渾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

  如今,將軍的心願已償。在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紀念廣場,八名抗聯女戰士最後戰斗的英姿永遠定格在了那一瞬間,銘刻著她們的英名和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跡。

  

  『八女,如果不是身穿軍裝,你只是愛流淚的小姑娘。假如你不曾離去,一定也喜歡商場的櫥窗。可因為侵略者的槍口,你們只能奉獻一腔青春的熱血,用生命扛起抗聯戰士的擔當……』

  講解員胡堯正在講述八女投江的故事。

  無論寒暑春夏,八女投江紀念館的講解員胡堯總會聲音嘹亮又極富情感地為前來瞻仰的市民義務講解著八女投江的故事。

  聽眾中有滿頭白發的老人,有大學生,也有小孩,十多分鍾的講解,大家聽得非常認真。深情講述和認真傾聽,是他們緬懷英雄的重要方式。

  其中,有一個傾聽者名叫王涵,他是一名在美國留學的黑龍江籍大學生,是學校戲劇社團的一員。2019年初,社團要求學生自編戲劇,主題是歷史上的英雄。

  八女投江的英雄故事給了他靈感,他決定在學校的舞臺上演繹這段故事。

  6月的一天,在美國中部伊利諾伊州一所大學的舞臺上,來自3個國家的8位女大學生跳入了舞臺布景的河流之中。雖然演技一般,服裝和道具不專業,但是她們演繹的八女投江的故事仍然感動了臺下的觀眾。

  『雖然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但對英雄的憧憬是相同的。八女投江是一個可以跨越文化的英雄史詩。雖然我編導的戲劇十分粗糙,但也感動了不同國家的學生。』王涵通過語音通話將演出成功的消息告訴記者時,這樣說。

  在記者采訪歷程中,這已經是第二次知道八女投江的故事被外國學生改編成為舞臺劇。2017年,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的孔子學院慶祝建院10周年的時候,這裡的學生就特意排練了八女投江的舞臺劇,當時就有觀眾說,『這個故事真像《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令人感動。』

  

  布拉戈維申斯克的孔子學院學生曾對記者說,他們很喜歡東北抗聯英雄的故事,希望能夠梳理更多相關事跡,改編成更多劇本。

  同樣在梳理東北抗聯歷史的還有講解員胡堯。『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挖掘出更多八位抗聯女戰士的故事,讓她們的事跡更加豐滿,也讓我能更好的講解和講述。』胡堯說。

  張秀芬老人就曾給胡堯講過一些八位抗聯女戰士的故事。張秀芬今年73歲,是牡丹江本地人,她告訴記者,她從小就一遍遍地聽八女投江的故事。

  『她們太了不起了,最小的王惠民犧牲時纔13歲,活到現在早已經兒孫滿堂了。我總在想,八位抗聯女戰士本可以在柳條叢的掩護下不被發現,為什麼還要暴露目標,義無反顧地掩護大部隊撤退?是什麼樣的信念讓她們堅持與日本人血戰?』張秀芬說,她猜不透英雄們的想法,但卻一直教育兒孫不要忘記這些革命先烈,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與付出,纔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牡丹江師范學院的中國抗聯研究中心開研討會的專家們則認為,張秀芬猜不透的抗聯英雄的『想法』,其實可以總結為東北抗聯精神:

  ——忠貞報國、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

  ——勇敢頑強、前僕後繼的英雄戰斗精神;

  ——堅貞不屈、勇於獻身的不畏犧牲精神;

  ——不畏艱苦、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

  ——休戚與共,團結御侮的國際主義精神。

  『我們既要讓民眾崇敬抗聯英雄,也要讓他們懂得抗聯英雄的偉大精神,要讓更多的人讀懂抗聯英雄之魂。』記者在牡丹江師范學院的中國抗聯研究中心采訪時,這裡正在召開『弘揚東北抗聯精神保護紅色遺址遺跡』的學術研討會,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授葉桉這樣表示。

  他說,東北抗聯精神在整個共產黨抗戰史上具有獨特性,抗聯的斗爭從一開始就肩負著雙重任務,既要堅持反侵略斗爭與日本侵略者作戰,同時也肩負著處理階級矛盾的任務。『抗聯的戰斗環境艱苦,能堅持抗戰如此長的時間是個奇跡,八女投江的事跡也讓侵略者認識到中國人抗戰決心。希望黑龍江能充分宣傳利用好這些紅色故事及遺跡,做好加強理論研究,結合東北地域文化及實際情況開發紅色旅游文化,推動抗聯遺址的保護和建設。』

  『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是弘揚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於東北抗聯紅色資源的開發和東北抗聯精神的傳承,應該放在更大的范疇中去思考、去研究、去實踐。』哈爾濱學院教授孫國輝表示,黑龍江尤其牡丹江等地抗聯遺跡成片成面分布,可發掘潛力巨大,要融合國內其他紅色旅游先進理念,並推動地域性大學形成優勢研究體系,促進紅色產業發展。同時龍江應利用與俄羅斯、朝鮮毗鄰的區位優勢,促進國際合作,讓抗聯歷史研究國際化,擴大影響力,讓東北抗聯的故事感動世界,讓東北抗聯的精神成為全人類的財富。』

  攝影/攝像邵國良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守初心 擔使命 重走抗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