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靠山村歷史紀念館詳盡展示了北靠山村的歷史淵源、抗聯事跡和發展歷程。記者郭俊峰攝

黑龍江日報7月15日訊 紀念,是為了不忘歷史。
湯原縣北靠山村,正是為了不忘歷史,在2016年建起了小小的村史館。
村級紀念館,全省這裡是第一家。
北靠山村位於湯原縣城北8公裡,1905年建屯並成為黑龍江東部地區紅色抗聯發源地之一,『抬車送糧』『夜襲湯原』等故事在這裡家喻戶曉。
建在村委會辦公地的村史館,展板和藏品涵蓋了歷史沿革、日本侵略等12項主要內容,詳盡展示了北靠山村的歷史淵源、抗聯事跡和發展歷程。
裴志偉,北靠山村黨支部書記。他說,你看這個還原北靠山村歷史變遷的沙盤,發現啥沒有?我們這個村街道房屋都『橫平豎直』,村的輪廓邊緣都是整整齊齊的。這是日本人當年『歸屯並戶』留下的印記。
原來,曾經的這裡,村民都是依山依水分散而居。南屯有抗聯部隊的給養都在那裡藏著。為了防止老百姓給抗聯部隊送糧食,日本人要把南屯並進北靠山,南屯的40多戶人家一百五六十人堅決不同意,日本人就一把火燒了圍子,歸屯並戶,把村民們驅趕到一起,四周布滿鐵絲網,出入憑『良民證』,企圖斷掉村民和抗聯部隊的聯系,然而,北靠山村百姓不屈服,他們還是想方設法將糧食送往密營……
據村婦聯主任郭曉娟介紹,那塊還原了北靠山村原貌的沙盤,是根據1939年偽滿湯原縣精細地圖和關東軍第四獨立守備隊測量班實測結果制作的,主要介紹北靠山村從三江解禁、湯原建縣、開放荒號起到現在行政建制變化。
灑滿熱血的土地上從不缺少傳奇,在北靠山村,東北抗聯的足跡依然十分清晰。
村裡有兩位老人,肖志純和陳寶昌,他們是專門給抗聯部隊送情報的,他們晚年都享有政府政策照顧。裴志偉的姨丈人潘兆慧是抗聯失散人員,戰友都犧牲了。『聽家中長輩講,當年他能在馬上拆槍、裝槍。』裴志偉說。
在北靠山村,在湯原,在東北抗聯大地上,有很多像潘兆慧老人一樣,在一次次的戰斗中同隊伍失散,回家務農默默過完了一生。
在湯原,有個特別的民間組織『抗聯後代聯誼會』,會員從開始時的9人發展到現在的79人。會長謝偉說,抗聯先輩們跟著黨扛著槍,浴血奮戰,不怕犧牲。作為抗聯後代,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就是挖掘更多抗聯故事,尋訪幫助更多抗聯戰士的後人。幾年來,聯誼會幫助了很多家庭生活困難的抗聯後人,同他們一起想辦法共渡難關。
英雄形象不會因歲月而暗淡,光輝事跡不會因時間而褪色。而今的湯原大地,正將東北抗聯精神梳理出抗聯文化產品,積極發展紅色旅游。
『自建館以來,我們先後接待參觀人數達5萬多人次。』裴志偉說,尤其是從2018年開始,我們打造研學之旅,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生慕名而來,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師生前來進行假期調研。
裴志偉告訴記者,北靠山村已經建設了1200延長米紅色文化浮雕牆,加上村史館的獨特資源,吸引來很多游人參觀學習,特別是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以來,一天最多時村裡要接待十五六個團參觀旅游。
近年來,不少慕名而來的人說,他的祖輩也在這一帶參加過東北抗聯打鬼子的戰斗,家裡也有珍藏的遺物,想捐給村史館。現在,北靠山村正計劃將村史館面積擴大,『我們的村史館,內容越來越豐富,為後人留下些紀念,這是好事,正事。』裴志偉說。
群山環抱,山清水秀,綠樹掩映下紅瓦黃磚的北靠山村正大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