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8日訊 自己種菜,回歸田野。幾壟地,一分田,讓城裡人在鄉村認購一塊『小菜園』,『一分田』模式已經在鐵力市年豐鄉永豐村開展兩年,『我在鄉下有畝田』這種模式在我省很多貧困鄉村都有實踐。
永豐村『一分田』模式為由村裡劃出適量機動地或租賃部分土地,由幫扶單位和村黨支部簽訂合同,認購者需繳納500元認購費用,認購其中一小塊土地,種子、農家肥等由村集體提供,由村委會組織貧困戶耕種,並制作標識牌,用於劃分認購土地。貧困戶可通過打理菜園獲得勞動收入,認購者也可以自己耕作土地,這種模式復制到年豐鄉全鄉,年豐鄉『一分田』項目實現全覆蓋。值得一提的是,小園
菜采摘後可以通過年豐鄉菜鳥物流『一分田』配送車統一免費送到各幫扶單位,解決了配送『最後一公裡』問題。
收益歸村集體,用於帶動貧困戶增收。『一分田』模式讓貧困戶成為參與的主體,激發出內生動力。注重扶貧長效,堅持扶貧『扶志』和『扶智』相結合,農家小菜園做出扶貧大文章。
村莊美起來,精神面貌新起來。在鐵力市年豐鄉永豐村村部廣場上,一面村民笑臉牆讓小村莊盡顯溫馨。
永豐村距離縣城並不遠,距離年豐鄉政府僅8公裡。年豐村作為貧困村已出列,69戶貧困戶都已脫貧。
54歲村黨支部書記崔達東說,永豐村人均耕地少,多年來探索了平貝種植,平貝市價每公斤52元左右,兩年可收獲,畝效益高。村裡的致富能手劉官發牽頭成立凱豐平貝合作社,讓永豐村的平貝種植上了一個臺階。合作社每天用工40人到60人。2018年帶動貧困戶56戶110人,2019年繼續帶動本村貧困戶基礎上帶動周邊村屯,帶動貧困戶150戶。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永豐村幫扶單位有6家。由伊春市和鐵力市共同組成工作隊和幫扶聯絡隊。雖說土地是根基,但僅僅依靠土地還不夠,崔達東說,依托幫扶單位的幫扶,永豐村開始探索多種增收路徑。
幾壟地『一分田』小菜園也能壯大村集體
自己種菜,回歸鄉野。在永豐村村部一側,一塊標識介紹著『一分田』模式,而在這份田裡,認購小園菜的幫扶人都有標識。幾壟地種上黃瓜、辣椒、茄子、豆角等蔬菜,這份有標識的小園便是認購者的『一畝三分地』。
趙金良是鐵力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藥械股負責人。2018年7月,派駐鐵力市年豐鄉永豐村擔任精准扶貧駐村工作隊聯絡員。他告訴記者,2018年,『一分田』模式在永豐村試驗種植,通過一年的經驗積累,今年『一分田』模式打造了昇級版。今年永豐村劃出了69塊『一分田』,由村黨支部劃出4畝機動地采取租賃的方式,每名幫扶責任人和村黨支部單獨簽訂合同,時效為一年,需繳納500元認購費用認購其中一小塊土地,種子、農家肥等由村集體提供,再無其他費用。由村黨支部統一制作認購標識牌,用於劃分認購土地。認購的土地可以僱傭貧困戶種植打理,也可以由幫扶人自己播種、灌溉、采摘。幫扶人認購的土地上收獲物所有權完全歸本人所有,采摘後可以通過物流『一分田』配送車統一免費送到各幫扶單位。除購買種子,僱傭人工整理土地等開銷外,剩餘租金的收益全部歸村集體,用於帶動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和收入低容易返貧的人家。
『小園菜長勢多好,不少認購人已經來村裡采摘一茬了。咱們村距離縣城可不遠。』崔達東說,村裡有一戶貧困戶叫陳德華,患有腦梗、心髒等疾病,幫扶單位幫助她家購買豬仔和小雞,讓其增加收入。趙金良鼓勵她在自家荒廢的自留地上種植蔬菜,還幫她把香菜銷售到了鐵力市的火鍋店,一小塊地增收1000餘元。趙金良幫助陳德華及全村十幾戶貧困戶聯系了早市免費攤位,解決村民『小園菜』賣菜難問題,還懸掛了扶貧條幅。趙金良說:『要讓趕早市的市民知道永豐村有一群自力更生的貧困菜農,讓大家都來關注扶貧,支持扶貧。』
小眼罩笨榨油扶貧車間進村來
扶貧車間搬到家,勤勞雙手造財富。趙金良告訴記者,村上地少人多,留守婦女較多,且年齡層次跨度較大。通過與艾眸醫療器械生產有限公司聯系,在村裡建成了永豐村眼罩加工扶貧車間,將其工廠的機器搬到村裡,讓村上的留守婦女通過培訓成為工人,做到足不出戶也能用雙手致富,為永豐村提供20多個工作崗位,每人每月可創收1500元至2000元。
在永豐村除了眼罩加工扶貧車間,在旁邊不遠處的徐家油坊2017年開始笨榨出油,這個小油坊帶動了村裡16戶殘疾戶。
今年,永豐村將荷花滿池塘。由幫扶單位伊春農商行出資5萬元,鐵力市監局和郵儲銀行各出資1萬元成立扶貧果園,佔地22.5畝,種植2千餘棵果樹,並計劃在其中種植荷花,建養魚池,所得收益歸村集體,用於貧困戶臨時救助。
此外,永豐村利用光伏產業帶動,收效很大。2017年建設永豐村光伏發電廠,預計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永豐村加入光伏電站帶動的貧困戶有48戶90人,共獲得分紅6.9萬元。
美麗鄉村
從垃圾分類開始
混放成垃圾,分類成資源。今年陽光堆肥房走進永豐村,開啟垃圾分類的環保篇章。永豐村的陽光堆肥房就在『一分田』的地頭上。年豐鄉副鄉長金洪剛告訴記者,年豐鄉、永豐村及其幫扶單位鐵力市市監局共投入資金4萬餘元,建立了鐵力市第一個陽光堆肥房,以實現垃圾資源化、無害化為工作目標,切實改善農村環境。實現垃圾分類,日可處理餐廚垃圾200斤,既可環保,又可以就地漚肥、就近還田。
永豐村還啟動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項目,重點是將廚房剩餘的飯菜、果皮、蛋殼等有機垃圾與紙張、金屬、玻璃、塑料、電池等可回收垃圾及煙頭、陶瓷、灰土等不可回收垃圾分開裝袋,並准確投入到相應的分類垃圾桶裡,使可回收的垃圾能夠及時回收在堆肥房中利用光合作用進行堆肥處理,生產出有機肥料,達到物資循環利用、節約資源的目的。
村裡用上了垃圾分類桶,通過宣傳走訪,讓村民了解生活垃圾分類的好處和意義,村民願意為永豐村更乾淨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