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壯山河,義薄雲天』——落款趙一曼孫女陳明陳紅、『惟念抗戰成功,重睹黑水白山』,落款趙尚志之父趙子馥……在尚志碑林裡,有這樣一群『特殊』的碑林,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抗聯碑刻群。這裡所有的石碑都給抗聯英烈的,刻在石碑上的字遒勁有力,每一筆都飽蘸深情。人民領袖、昔日戰友、英烈後代、書法家……一塊塊石碑書寫著對抗聯英烈的崇敬。

尚志碑林博物館館長何樹嶺介紹,尚志碑林始建於1956年,佔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在1965年,園內修建了由周總理親自批示的『珠河抗日游擊隊紀念碑』。該紀念碑碑文『珠河抗日游擊隊紀念碑』由抗聯老戰士、時任黑龍江省副省長陳雷題寫。
何樹嶺表示,因為尚志市是抗聯紅色根據地,國家一類革命老區,擁有以趙尚志、趙一曼為代表的紅色抗聯英雄。這裡是許多抗聯英雄戰斗過的地方,許多英烈長眠於此,以碑刻這種中國國書法藝術銘刻抗聯精神,傳承抗聯精神是一個創舉。從第一塊抗聯碑刻到現在的形成抗聯碑刻群已經21年了,何樹嶺為能一生就做這一件事也感到自豪。現在抗聯碑刻群做到了中國之最,這裡每一塊碑的規格都是高210厘米,寬70厘米,厚20厘米,算上底座重達1.5噸,石碑的原材采用質量上乘的輝長岩,在戶外環境中500年纔會失去光澤,2000年纔會風化一層宣紙的厚度,最能經得起歷史的風霜驗證。

何樹嶺介紹,目前尚志碑林共有石碑7000餘塊,弘揚抗聯精神的碑刻有500多塊,其中將軍藝苑、珠河情緣和抗聯碑刻群,三個部分共同組成了抗聯精神的特色展區,把紅色抗聯文化融到傳統文化中,實現了將傳統書法文化與抗聯精神相融合。石碑比紙質的文物更具有流傳性。『將軍藝苑』中的書法作品大部分由由中央軍委老乾部局書畫院供稿,直接反映抗聯歷史。現在我們看到的『抗聯萬歲』,就是原省軍區副司令員王明貴題的。『珠河情緣』在1945年以前,尚志市為珠河縣,這部分以書寫趙一曼、趙尚志的詩詞作品為主題,弘揚抗聯精神,主要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以及朱德、宋慶齡、馮仲雲、郭沫若等為趙一曼的題詞。『抗聯碑刻群』在全國是獨創。何樹嶺認為,書法是以文字為載體的書寫藝術,用來書寫歷史。讓書法家用書法寫出來詩詞楹聯,來弘揚抗聯精神,最為恰當。
走過抗聯碑刻群,小分隊成員聽到一聲聲清脆富有節奏感的擊打聲。走近一看,眼前一位工匠正拿著刻刀和小錘,對著一塊石碑專心致志進行雕刻。還未等記者走近詢問,就有人驕傲地介紹道,這是2018年的哈爾濱『大工匠』,他叫朱心昇,今年53歲,園區內500多塊抗聯石碑上的書法筆跡均出自他手。朱心昇是知名書法鐫刻師,在尚志碑林博物館從事書法鐫刻21年。
朱心昇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很熟悉抗戰的那段歷史,在鐫刻抗聯石碑時,每每想起石碑背後的歷史事件和先烈,無不受到觸動和鼓舞,他每年從3月就一直不間斷鐫刻直到11月份中旬,現在每天早上六點半就會坐在園區裡,伴隨著朝陽與露水,鐫刻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