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探訪侵華日軍東寧要塞群遺址
2019-07-18 15:30:00 來源::黑龍江日報客戶端  作者:衣春翔 邵國良 朱雲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往昔抗聯英雄在這裡配合蘇軍迎來二戰勝利

  今日抗聯精神在這裡成為鄉村振興內生力量

  探訪侵華日軍東寧要塞群遺址

  李華是東寧市三岔口朝鮮族鎮木耳種植戶,他的木耳種植大棚距離東寧要塞景區(侵華日軍東寧要塞勛山要塞)不遠。記者見到李華時,他正在景區內的抗聯英雄園中敬獻鮮花。這已經是他今年第三次來這裡了,他告訴記者,每年他都會來獻花5、6次。『黑色木耳有著紅色的心,沒有抗聯烈士的犧牲,哪有我們幸福平靜的生活,必須要感恩。』李華說。

  『七八十年前,這片土地決不平靜,生活在這裡的人民只有苦難。』東寧要塞博物館館長丁述志說,1934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在中蘇、中蒙國境線上修築了一條總長度約1700公裡的軍事要塞群,並自詡為『東方馬其諾防線』。它南起吉林琿春,西至內蒙古海拉爾,東北部經黑龍江東寧、綏芬河、密山、黑河等地,共由17處要塞群組成。東寧要塞群便是其中之一。

  他告訴記者,為了修建要塞,日本用欺騙手段招募勞工,還有一些是中國戰俘,前後共有17萬名勞工參加了東寧要塞的修建。中國勞工和戰俘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每天都有十幾個至幾十個勞工死於非命,有的還被日軍殘酷地殺害。

  李華告訴記者,小的時候,他和村裡的小孩常去要塞『探險』。山林裡,枝杈十分紮人,經常有毒蛇出沒,還看見過很多骨骸。

  據介紹,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在大炮、坦克、飛機的支援下分三路對東寧要塞進攻,日軍在短時間內被擊潰投降。

  東寧要塞博物館的講解員劉洋告訴記者,蘇聯紅軍之所以能夠順利取勝,離不開抗聯戰士的縝密偵查和奮勇戰斗。

  據東北烈士紀念館研究員?佔軍、牡丹江市委史志研究室副調研員陳學良等東北抗聯史專家介紹,東寧也是抗聯戰士的英雄回歸之地,抗聯戰士在蘇聯整訓後整編為抗聯教導旅,他們作為先遣部隊進行偵查、刺探、破襲作戰,並發動當地群眾反抗日軍,為蘇軍大部隊作戰提供了巨大幫助。

  其中,僅抗聯教導旅一營一連排長范德林就帶領隊伍在1942年9月至1945年8月期間,對東寧要塞及日軍邊境守備道路進行武裝偵察,前後二十餘次。抗聯一名潛伏在東寧的情報人員常維纖擔任勞工隊隊長,策動了城子溝到老黑山一帶護路隊一千餘人反對日軍,並有利的配合蘇聯軍隊的進攻。

  曾經飽經戰爭蹂躪的東寧如今早已恢復和平,這個小城通過發展邊貿和特色產業,正積極打造沿邊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近年來,當地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調減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擴大黑木耳、林果等特色農業比重,走出了『小農業』的特色發展道路。

  如今,『侵華日軍東寧要塞群』不再是東寧唯一的名片,『中國黑木耳第一城』、 『開發開放試驗區』也讓東寧聲名鵲起。

  這裡木耳年生產規模12.5億袋,產量約佔全國1/10,並出口到日韓、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4萬餘戶菌農致富,李華就是其中之一。

  李華6年前從主要種糧食改為種植木耳,2018年純收入18萬多元。『過去種玉米和大豆,忙一年不賠錢就不錯了,種木耳和林果,讓農民端上了金飯碗。』

  『雲南有洱海,咱們東寧也有「耳海」,一樣都是美麗的景色。』李華很自豪的說。

  東寧當地乾部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耳海』的美景,市委市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發展木耳產業,一定會產生廢棄菌袋。抗聯烈士在這片土地獻出了生命,我們絕對不能讓白色污染侵蝕這片『紅色』的土地。』

  據介紹,近年來東寧大力開展廢棄菌袋回收綜合利用,蹚出了一條黑木耳產業綠色發展之路,既保證了耳農致富,也保護了綠水青山。東寧以行政村為單位建立菌袋集中存放場,並做到『四有』——有標牌、有圍擋、有出口、有專人管理,實現了對全市行政村的全覆蓋。

  目前,東寧還建成多家廢棄塑料再生企業。其中,東寧市東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1年處理廢棄菌袋1億袋,可生產塑料顆粒200噸左右。公司負責人說,塑料再生顆粒具有良好的耐熱性、耐寒性、化學穩定性,市場好,不愁賣。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守初心 擔使命 重走抗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