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攝於信大2號樓小區
東北網7月23日訊 盛夏的傍晚,市民飯後常走出家門,到小區裡遛遛彎、健健身,可是傷痕累累的健身設施常令人望而卻步。日前,記者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牡丹江市許多老舊小區存在健身設施損壞嚴重的問題,健身設施『重建輕管』難題有待破解。
健身器材『傷痕累累』
日前,記者在城區部分公共場所走訪發現,露天健身器材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有的已掉漆、生鏽,有的『缺胳膊少腿』。在東安區某小區一處健身器材點,記者體驗了一把蕩秋千,發現座板已不見蹤影,有人綁上了粗鐵鏈當座板,坐上去非常不舒服。記者走訪了小區居民後了解到,小區裡健身器材出現損壞後,大都由居民自發進行簡單修理。

7月22日攝於牡丹街東小二條路休閑小廣場
走訪其他小區,健身器材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有的已經成了擺設,有的還在『帶病服役』,還有一些健身器材纔用了一兩年,也出現了磕碰掉漆、滾輪松動、小零件缺失的情況。
日常維護仍屬空白
家門口的健身設施因為破損成了擺設,無疑讓很多居民感到惋惜。記者就個別社區健身點器材損毀嚴重、空間被擠佔等情況,詢問社區居民有沒有向有關部門反映時,所有被訪問居民均稱不知向哪個管理部門反映。

7月22日攝於清福三期

7月22日攝於東新安小區
據了解,目前,公共健身器材的來源主要包括體育部門贈予、開發商或物業自行購置投放。常規的做法是,應由受贈單位負責管理和日常維護,並承擔經費,各單位自行購置的則由各單位負責管理、維修和承擔費用。然而現實情況是,受贈方往往是接受捐贈時歡天喜地,但並無配套資金,需要維修時一問三不知,甚至有的物業為了省事便一拆了之,無論是日常使用還是維護更換,往往需要找到出廠廠家,而對生產企業缺少專門的監管,對產品售後一問三不知。
健身點不該成『管理盲點』
目前,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有1.57平方米,可供鍛煉的體育場地嚴重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共綠地、公園、小區設置的公共健身器材就成為有益補充,能夠達到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目標,從而讓每個老百姓都能參與其中,在運動健身中切實受益。

7月22日攝於華隆城市花園
『社區除了上報申請維修,也並沒有更好的辦法。』一位社區負責人表示,目前社區沒有專設資金去維護,損壞後要麼聯系物業部門維修,要麼上報給上級部門。而不少物業部門稱,如果健身器材缺個螺絲,維修還不是啥麻煩事兒,可是如果其他零件缺失、損壞,或者需要更換多個零件,那麼較高的維修費會讓他們犯難。
業內人士認為,『誰受贈誰維護』,既然公共健身器材的受益方是社區居民,居民們首先應該主動承擔起維護它們的義務,同時,加強設施的維護還需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不妨由體育部門牽頭,組織一些離退休的健身熱心人對器材進行『認養』,負責器材的維護與保養,並制訂出一套規范的管理制度,和社區街道委員會一同維護健身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