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走龍江大地 看今昔巨變】譚海學:海倫農業70年不平凡!
2019-09-06 16:16: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寫在前面的話——

  壯麗七十年,奮斗新時代。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龍江自強不息!

  站在時間的節點上回望過去,70年來,龍江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滿載榮光的『共和國長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從昔日人跡罕至、泡澤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大糧倉』……廣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勞質朴的龍江兒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砥礪奮進,譜寫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篇章,與共和國同頻共振,高歌猛進。

  為時代放歌,為歷史畫像。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到來之即,東北網啟動了『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活動。三支全媒體采訪小分隊誓師出擊,在這個分外涼爽的北國盛夏,走向正生機勃發的黑土地。我們將牢記新時期媒體的初心與使命,增強腳力、眼力,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長年輪,用鏡頭和筆端去感知時代的體溫,觸摸發展的脈動;我們將發揮媒體融合的威力,增強腦力、筆力,用全新的視角和現代化的傳播載體,撫今追昔,用鮮活的事實、生動的數據展現滄桑巨變,描畫龍江人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畫卷;我們將帶著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尋和發掘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動實踐,那一定是鼓點鏗鏘,蕩氣回腸!

  跨越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發,是為了不忘昨天,無愧今天,更是為了無限美好的明天。我們將揮灑激情和汗水,濃墨重彩謳歌這片熱土,為龍江加油!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東北網8月12日訊(記者 陳顯春 王明菲 趙紅星)海倫市委辦原主任譚海學,退休後一直研究海倫發展史。近日,他在接受東北網『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采訪組采訪時自豪地說:『海倫農業70年來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曾經有一年從國務院拿回5張獎狀、全國6億人口平均每人吃一斤海倫糧的輝煌歷史,我認為海倫農業70年發展很不平凡!』

譚海學講述海倫農作物發展。東北網記者 趙紅星 攝

  譚海學拿出了一張張打印表格,上面清晰地記錄了海倫從1949年至今農業數字。顯然,他為這次采訪做了充分准備。

  在這份表格上可見,早在1949年,海倫糧食總產達到5億斤,糧食單產很低,是161斤,小麥一畝就幾十斤有時候連種子都不夠收回來,大豆也不足百斤,只有玉米能超過100斤,徘徊在200斤左右;到了1978年海倫糧食總產超過10億斤了,單產達到了317斤。海倫歷史上最多的一年1959年,交了5億9000萬斤糧食,當時全國6億人口平均每人吃一斤海倫糧。

  有一件事對海倫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業機械化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在1978年,海倫被國家命名全國農業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縣。中科院組織300名農業、農技,農機專家來到海倫工作。『這些人非常敬業,有的人常年在海倫,連續工作10年,』譚海學說,『農業發展第一步就是農業機械化,因為農業現代化是從農業機械化起步的,以拖拉機為主配套的農具翻地深松,起壟收割,中耕收獲,一應俱全。』

海倫富硒農副產品。東北網記者 趙紅星 攝

海倫富硒農業基地。東北網記者 王明菲 航拍

  海倫農業發展,除了農技和農機等普遍應用外,與深得國家惠農好政策之利。2004年,國家對農民免征糧食並實行直補政策。從此,農民種地不但不要錢,而且還有補貼。譚海學提供的數字顯示:2003年海倫上繳農業稅是8744萬元。2004年海倫直補款是344.7萬元。一繳一補,相差近9000萬元。

  隨著農業不斷發展及國家政策利好,海倫農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從譚海學提供的統計表上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當地農民人均收入不斷翻倍,到了2017年,海倫農民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0198元。

  農民富裕了,吃住行也隨之發生改變。海倫農村房子從1995年就完成了磚瓦化。到2005年的時候,一些農村就有了二層小樓。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陸續實施,農村屯屯通柏油路,眼下人們出行基本都是摩托車和小轎車。

  海倫70年農業的發展史,正是龍江大地縣域經濟發展取得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縮影。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