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三座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2019-08-22 09:27:0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宇清 付宇 荊天旭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22日訊 歷史無言,精神不朽。在抗聯路上,每一座冰冷的石碑背後都有一個熾熱的故事。慶安縣歷史悠久,是革命老區,當地的抗戰歷史、抗戰遺跡和抗戰英雄故事被編寫成了若乾本厚重的書。我們重走抗聯路小分隊到慶安采訪時,當地人帶我們看了三座紀念碑。

  老金溝中共北滿省委機關舊址制定工作條例堅持黨的領導

  第一座紀念碑位於慶安縣同樂鎮同發村金溝林場小紅營檢查站西20米處,老金溝中共北滿省委機關舊址就在這附近。此碑立於1998年10月20日。

  1940年1月28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為在黑嫩地區打開局面,迅速開闢新的抗日游擊區和後方根據地,在慶城老金溝召開了第十次常委會,李兆麟、金策、許亨植等參加了會議。省委書記金策曾帶領幾個交通員在這裡開展抗日活動,同時抗聯六支隊也駐紮在老金溝。金策在這裡主辦了北滿省委機關刊物《統一》,共出版十多期。1940年3月,金策主持制定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行動綱領》。同時為加強抗日聯軍政治工作,中共北滿省委制定了《東北抗日聯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明確規定:『必須在抗日聯軍內鞏固中國人民領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對在極端艱苦和分散游擊的環境下,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起到了重要作用。1942年10月由於叛徒出賣,北滿省委被迫轉移。

  在老金溝中共北滿省委機關舊址的紀念碑旁有一座小紅房,它是金溝林場小紅營檢查站,檢查站1樓的牆上掛了許多展板,既有關於老金溝中共北滿省委機關舊址的介紹,又有馮仲雲、金策、許亨植等人的簡介,這裡本是護林員開展黨建活動的地方,但現在這小小的展室也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此參觀。

  許亨植將軍遇難地穿越時空的教科書

  第二座紀念碑位於慶安縣大羅鎮東山村江布屯東南200米慶木公路東側,這塊石碑是為紀念犧牲在這附近的抗聯第三路軍總參謀長許亨植烈士而立。

  許亨植1909年生於朝鮮慶尚北道善山郡,因其父參加朝鮮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運動』失敗,被迫舉家流亡中國東北。1929年許亨植到賓縣從事革命活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抗聯第三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抗聯九軍政治部主任、抗聯第三路軍參謀長兼第三軍軍長等職。

  1942年7月末,許亨植帶著警衛員陳雲祥從慶城一帶的密營出發,到活動在巴彥、木蘭、東興一帶的張瑞麟小分隊檢查工作。8月2日下午,許亨植決定帶陳雲祥返回總指揮部密營,由王兆慶護送,當晚他們在青峰嶺山下少陵河畔宿營。次日凌晨,警衛員陳雲祥生火做飯,煙霧被離此地僅四五裡路遠的元寶山上的敵人發現。許亨植等三人與五十餘名敵人交戰兩個多小時,許亨植腿部中彈,他見自己脫身無望,便命令陳雲祥和王兆慶突圍,由他掩護,許亨植在戰斗中不幸犧牲,年僅33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每到清明或『七一』等特殊的日子,當地人民群眾和青少年就會來到這裡深切緬懷這位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許亨植的故事在慶安代代流傳,這裡的人們都不曾將他忘記。

  尹鳳閣紀念碑

  它為支援抗聯的百姓而立

  第三座紀念碑是位於慶安縣同樂鎮同興村劉油坊屯正南1500米處的尹鳳閣墓址。1997年6月29日,這位支援抗聯老模范去世後,同樂鎮政府和當地群眾為了紀念他的事跡,特立此碑。

  尹鳳閣,原名尹來貴,1938年在『偏臉張』種了16?地。同年秋季,他在『偏臉張』結識了率部西征的抗聯九軍二師師長郭鐵堅。他在自己的種地窩棚留宿抗聯戰士,並想方設法為抗聯部隊籌集和供應物資。為此,郭鐵堅送給他一張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第二師的進山許可證。尹鳳閣拿著這張通行證,往來穿梭於慶安南北山區,穿過老金溝、翻過滾蛋嶺、越過大砬子山,為抗聯送去了500多公斤珍貴的糧食和棉帽、棉衣、棉鞋等物品。

  因為援助抗聯,尹鳳閣也遭到了敵人的迫害,他的種地窩棚兩次被燒。1997年,尹鳳閣在逝世前,將進山許可證捐獻給了東北烈士紀念館。

  今天,這些紀念碑後的故事成了慶安文學創作的『富礦』。慶安組織作家深入挖掘抗聯文化,撰寫了許多抗聯題材文學作品,相繼出版發行長篇小說《乳娘》、短篇小說《大山不會忘記》《寒星冷月葬英魂》《紅石砬子慘案》《血洗三村》、紀實文學《迸火濺血》等。近兩年,慶安又組織專題文學創作活動,出版了30萬字的《慶安抗日斗爭史補錄》《柳河那片神奇的山川》,編寫了電影劇本《乳娘》《較量》,情景劇《抗戰烽火》初稿也已完成,正在進行後期修改。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守初心 擔使命 重走抗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