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齊齊哈爾打造嫩江流域生態高效農業
2019-08-26 09:11:1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長海 姚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機械的引進,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提高。

  金秋時節,糧食獲得大豐收。

  大型水利灌溉設施的投入使用,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農民喜曬萬壽菊。

  科技人員正在查看水稻育苗情況。

  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迅速。

  黑龍江日報8月26日訊 齊齊哈爾市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是中國綠色食品之都,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功能區,流經域內的嫩江是全國兩條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嫩江,歷史名稱極為復雜,『嫩』源出女真語,為『碧』、『青』之意,故嫩江因水色而得名至今。在左岸,黑龍江省一側,由北向南流經訥河市、富裕縣、建華區、龍沙區、昂昂溪區、富拉爾基區和泰來縣。在右岸,流經甘南縣、梅裡斯區、富拉爾基區和龍江縣。烏裕爾河原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沈積等影響,烏裕爾河下游排水受阻,成為內流河。烏裕爾河自源地流向西北,至北安城南折轉向西南,經克東、克山、拜泉、依安、富裕等縣,《齊齊哈爾市嫩江流域生態高效農業發展規劃(2019--2025)》規劃范圍為齊齊哈爾市全域范圍內,包括八縣一市七區。

  發展嫩江流域生態高效農業意義重大

  發展嫩江流域生態高效農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安全,提供綠色農產品有效供給,打牢黑龍江省『壓艙石』的基礎,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持續增強齊齊哈爾市農業生態功能,繼續淨化嫩江流域良好的農產品產地環境,推進生態高效農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一是發展嫩江流域生態高效農業是全面貫徹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對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兼顧的問題,早在12年前,習近平就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走向生態文明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二是發展嫩江流域生態高效農業是深入實施『綠色興農』、『質量興農』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這為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供了基礎和條件。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日益昇級,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期待,不再關注『有沒有』、『夠不夠』,更加關注『好不好』、『優不優』,這就要求農業不僅要滿足量的要求,還要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優質生態安全的農產品。三是發展嫩江流域生態高效農業是加快推進農業循環經濟有序發展的必然要求。循環農業經濟是農業資源的低開采高利用,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方式。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於農業系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的產生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

  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著力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益,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提昇種植業生產水平

  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根據國家要求率先在『兩區』大規模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鞏固和提高『兩區』綜合生產能力。按照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設施配套標准,不斷提昇『兩區』基礎設施水平。逐級落實市、縣、鄉『兩區』耕地管護主體責任,加強『兩區』耕地用途管控,確保『兩區』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用途不改變。2018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414.2萬畝,其中:玉米1871.63萬畝,經濟作物面積70.28萬畝,大豆783.29萬畝、水稻510.01萬畝。到2025年,全市耕地面積保持在3500萬畝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50億斤。

  發展畜禽規模化養殖

  按照市場需求多樣化和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要求,因地制宜,調優全市奶牛、肉牛、生豬、羊、禽、漁業及驢等特色養殖結構和發展布局。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到2025年全市奶牛存欄達到30萬頭,大型牧場奶牛平均單產達到10噸以上,全年生鮮乳生產總量達到140萬噸。加快高端肉牛改良擴繁,到2025年,全市高端肉牛改良生產累計達到30萬頭。擴大生豬標准化養殖規模,到2025年,全市生豬飼養規模達到1000萬頭以上,規模化養殖佔比達到80%。發展特色和高附加值禽類養殖,到2025年,全市肉(蛋)禽飼養總量超過5000萬只。

  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

  一是推廣『一主多輔』種植模式。改變以玉米為主的連作、重迎茬狀況,引導農民以玉米與大豆輪作為主,與小麥、雜糧雜豆、蔬菜、薯類、飼草、油料、漢麻等輪作為輔,形成合理的輪作模式。到2025年,全市耕地輪作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二是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昇行動。大力推進『三減』工作。圍繞『配方施肥、提質施肥、環保施肥』理念,大力開展耕地質量修復保育提昇,增加有機肥、生物肥資源利用,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基本全覆蓋。三是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按照重金屬污染耕地等受污染耕地分類管理和安全利用要求,通過農藝調控、種植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還草計劃等措施確保耕地安全利用,降低農產品污染超標風險,有序推進治理與修復。四是推廣保護性耕作。在轄區九個縣(市)及梅裡斯區、昂昂溪區、富拉爾基區重點圍繞玉米、水稻兩大作物秸稈全量粉碎全覆蓋情況下,通過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種實施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機保有量達到1260臺,面積達到170萬畝,提高33.8%。

  加快農業基礎建設

  一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目前,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857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29.7萬臺,大中型拖拉機20.2萬臺,配套農機具28.1萬臺,水稻插秧機2.7萬臺,玉米收獲機7207臺;全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7.3%。到2025年,全市糧食生產農機總動力達到900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同時加快果菜生產、畜禽水產養殖、漁業船舶等高端機械裝備,不斷提昇現代化作業水平。二是加大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通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管護和考核等措施,確保到2025年建成600萬畝,新增糧食產能3.5億斤。三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地表水資源,減少開采地下水,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提昇有效灌溉能力。到2025年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00萬畝,節約用水2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以上。四是加大松遼平原西南季風通道風沙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225萬畝、退化林分修復375萬畝、防護林帶(網)建設90萬畝、特色經濟林建設30萬畝、中草藥種植30萬畝、退化草場修復525萬畝、生物和工程固沙30萬畝、建水源工程和節水灌溉各1萬處。五是加強農業氣象建設。目前全市建設完成一部新一代天氣雷達、10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109個區域氣象觀測站、5個農業氣象觀測站、10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1個牧草觀測站。到2025年,提高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業務體系,突破『最後一公裡』難題,推進預警信息進村入戶。六是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實現『四項服務』即公益服務、便民服務、培訓體驗、電子商務覆蓋率100%。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加強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提高農業綜合信息服務水平。

  增強科技支橕能力

  全面落實『藏糧於技』戰略,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成果轉化水平,為農業發展拓展新空間、增添新動能,引領支橕農業轉型昇級和提質增效,農業科技貢獻率75.7%。一是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昇工程。加強對種子企業扶持和幫助,使全市種子生產基地穩定發展,保證農業生產的需要,到2025年良種覆蓋率從98.5%提高到99.5%。推進高產奶牛、高端肉牛、優質三元雜交生豬等畜禽良種的擴繁推廣,到2025年,形成5000頭具備15噸產奶潛能的核心基礎牛群,利用良種凍精和胚胎改良肉牛累計達到30萬頭,生豬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二是突出技術推廣工作。重點抓好玉米、大豆、水稻、馬鈴薯四大作物關鍵突破性技術的普及應用,推廣四大作物生產技術規程、水稻大棚育苗高產栽培技術、大豆大壟密植栽培技術、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術、馬鈴薯大壟栽培技術,配套集成技術,篩選品種品系。推廣新技術示范項目10大類,開展各類技術諮詢服務年均8萬人次以上。三是全力抓好農業科技培訓。至2025年,每年培訓28萬人次以上,培育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隊伍。四是加強農業科技園建設。到2025年,全市創建現代農業科技園55個。五是健全基層科技隊伍。2025年,在保證現有科技骨乾不流失的前提下,培養和使用一批青年骨乾科技人員,形成一支特聘農技員隊伍作為基層科技人員的有效補充。

  提高綠色食品發展水平

  繼續發揮生態優勢,瞄准市場,強化措施,在基地建設、產品認證、質量監管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狠抓落實,做到『兩穩』(穩定基地面積和產品質量)、『兩增』(增加認證數量和銷售額)、『一提高』(提高品牌影響力),盡快把全市的綠色食品產業打造成為集資源、生態和經濟於一體的優勢產業。一是穩定基地面積。按照『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定位,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操作規程組織生產,全力推進標准化基地建設,確保原料基地整體運行質量,有效滿足加工企業優質原料需求。到2025年,全市綠色食品基地面積穩定在140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40%以上。二是穩定產品質量。綠色食品市場監管堅持實地年檢、市場抽檢、企業年檢相結合,組織綠色食品企業進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有效淨化綠色食品市場秩序,維護綠色食品品牌信譽。到2025年,全部綠色食品企業進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三是增加標志數量。鼓勵和吸引拉動能力強、規模大、知名度高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綠色食品,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發認證綠色食品。到2025年,綠色食品標志數量達到500個,全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穩定在11個。四是增加市場銷售額。全面實施『互聯網+農業』戰略,加大互聯網眾籌、點對點集團定制和網上專賣等新型營銷模式推進力度,拓寬市場渠道,促進產銷對接,擴大綠色食品市場銷售份額。五是提昇品牌影響力。圍繞中國綠色食品之都、北緯47度、地理標志、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等優勢,加快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大宗農產品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核心的農業品牌格局,做大做強泰來大米,克山大豆、馬鈴薯,龍江雜糧等區域品牌。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