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8月31日訊(記者 陳顯春)30日,『壯麗70年振興看鶴城』---網絡媒體走進齊齊哈爾大型宣傳報道活動在齊齊哈爾獲悉,齊齊哈爾市地處我國北方萬裡風沙線東端,嫩江流域下游衝積平原上形成的嫩江沙地上風是齊齊哈爾固有的氣候特征和標志。自從1978年開始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起,該市三北工程建設走過了41年風雨道路,沙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人民生活幸福指數顯著提高。41年,齊齊哈爾市築起一道道綠色長城。
位於嫩江沙地腹地的泰來縣,是齊齊哈爾市土地沙化嚴重地區之一,曾是遠近聞名的『沙城』,而提起40年前的風沙,泰來縣江橋鎮齊心村村委會主任王佳寶感觸良多:40年前這裡一到春天,這沙子一刮就漫天飛揚,一場風下來,種完的種子都能刮出來,過去就流傳一句話,江橋大沙包,風一刮地就撩,春種三遍地,難得半成苗。
1978年,泰來縣被納入『三北』防護林建設體系。1992年,泰來被列為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為了徹底摘掉『風沙帽』,泰來縣以6條大沙帶為治沙重點,實施推廣高效莊園治沙等多種模式,重點推進。1994年,江橋鎮利用國家農業開發項目,建設江橋豆海小區,進行沙地綜合治理。
2001年,劉明利來到小區後,通過栽樹和種植特色經濟作物,一年下來,純掙2萬多元。他告訴記者,過去這地,風嗚嗚的刮,一年就能收個三五十塊錢,現在好了,這樹也高了,樹也大了,種什麼東西每畝都能得三四百塊錢。
這種以防護林網為骨架,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近、中、遠期效益相結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綜合治理、立體開發模式,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世界上兩個最成功的莊園治沙模式之一。現在看看這裡,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植被覆蓋率提高到43%,節水灌溉率達到了100%,人均收入1.2萬元,達到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
拜泉縣山坡上綠樹成蔭,拜泉縣林業局副局長王雲語告訴記者,三北工程建設之初,拜泉縣的森林覆蓋率只有3.7%,坡耕地每年跑水達到1億立方米,跑土達到1400萬噸,每年流失的土地相當於一個村的土地面積,全縣2.7萬條侵蝕溝,每年侵蝕掉的土地相當於半個鄉的土地面積。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使水土資源不再流失,拜泉縣通過大面積的植樹造林,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現在,拜泉縣建設人工林面積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9.7%;形成了10629個農防林網格,有效庇護了全縣366.4萬畝農田。拜泉縣近兩年還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菌產業,采取『基地+農戶+合作社+市場』的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年可生產菌包1億袋,年產木耳、蘑菇等1000萬斤,產值約3億元,可有效帶動4915人實現脫貧。 目前,全市林地面積達816.3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4.6%,提高到現在的10.4%。市林草局、拜泉、泰來等縣曾多次被國家林業局、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先進集體』『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等榮譽;2018年齊齊哈爾市大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標率為93.11%,達標率較去年同期增加4.56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較去年同期下降了8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6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為該市有史以來最好環境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