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壯麗七十年,奮斗新時代。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龍江自強不息!
站在時間的節點上回望過去,70年來,龍江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滿載榮光的『共和國長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從昔日人跡罕至、泡澤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大糧倉』……廣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勞質朴的龍江兒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砥礪奮進,譜寫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篇章,與共和國同頻共振,高歌猛進。
為時代放歌,為歷史畫像。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到來之即,東北網啟動了『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活動。三支全媒體采訪小分隊誓師出擊,在這個分外涼爽的北國盛夏,走向正生機勃發的黑土地。我們將牢記新時期媒體的初心與使命,增強腳力、眼力,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長年輪,用鏡頭和筆端去感知時代的體溫,觸摸發展的脈動;我們將發揮媒體融合的威力,增強腦力、筆力,用全新的視角和現代化的傳播載體,撫今追昔,用鮮活的事實、生動的數據展現滄桑巨變,描畫龍江人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畫卷;我們將帶著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尋和發掘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動實踐,那一定是鼓點鏗鏘,蕩氣回腸!
跨越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發,是為了不忘昨天,無愧今天,更是為了無限美好的明天。我們將揮灑激情和汗水,濃墨重彩謳歌這片熱土,為龍江加油!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東北網9月9日訊 (記者陳顯春 王明菲 趙紅星) 仲崇峰,是肇東市洪河鄉洪河村村醫。找他看病的村民都叫他小名仲二,仲崇峰也接地氣,乾脆就在名片上直接印了『仲二』兩字。
『以前村裡全是土路,趕上下雨天出診就得步行,最遠五裡多路,現在路修好了,騎摩托車出診准時到達。』在洪河村衛生室,仲二笑著對東北網『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報道組說。


接近中午,仍有四五名患者在衛生室內或靜點或針灸。問起為什麼都願意找仲二看病時,有患者說:『別看他年紀輕,看病有一套,尤其是針灸。』
其實仲二也不算年輕了。今年43歲的他,1998年他從大慶市薩爾圖區衛校畢業後回到洪河村當起了村醫。仲二說,當時農村條件不好,家家戶戶都是土房子,路是泥路。因條件所限村民醫療意識普遍不強,家中沒有應急藥,一旦有個頭疼腦熱的,無論多晚都需上門求助。半夜睡得正香時,經常被村民敲醒。


洪河村有7個自然屯,最遠的村屯要走5裡多路。令仲二印象深刻的是,那時村民看病醫藥費全部賒欠,最快到年終纔能給付,條件不好的村民賒欠三四年的都有。『那時一年差不多能賒出去十多萬元藥費。』仲二說,『現在農民的日子好了,幾乎不再賒欠。』
2003年仲二買了一輛自行車,由步行上門行醫變成自行車上門,雖然速度有所提昇,但因為道路和天氣等原因,自行車偶爾也要罷工。
村裡的變化,仲二感受最深。他說從2012年陸續開始,村民有的買了摩托車,後來就換成了轎車,他們直接來到衛生室就診。而對於那些年齡大走路不方便的老人,仲二依然堅持上門出診。到了2014年,政府又給衛生室配備了醫療設備,由之前的體溫計、聽診器、血壓器,到現在的血糖儀、心電、尿常規等醫療設備,使得一些常規檢查在衛生室都可以實現。
隨著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民們也越來越講究科學養生了。以前一有病就輸液的情況逐漸扭轉,改用針灸、貼敷等保健療法。仲二針對農民患風濕骨病、腰腿疼較多的現象,特意到北京中醫上科中醫醫院學習了針灸針法,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他的衛生室門外及對面街上,經常停著十幾輛患者的車。
有省城和大慶的康復醫院欲高薪聘請他,都被仲二婉言拒絕了。他說:我是一名村醫,要盡到自己的職責;再說了,現在村裡的條件越來越好了,不比大城市差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