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吉星村:站在『紅地盤』播撒『綠希望』
2019-09-10 09:49:2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長虹 孫銘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10日訊 半山環繞,鄉村秀美,這樣的美景曾經在80多年前被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

  走進伊春市浩良河鎮大吉星村(原稱吉星溝),我們傾聽了一段塵封已久的血淚往事,那是一幕烽煙四起、生靈涂炭的景象。在這塊歷史的『紅地盤』上,燃燒著捍衛尊嚴的戰火。

  在大吉星村的農田裡,有一口井被圍了起來,旁邊豎著一塊醒目的標牌:『十二名抗聯烈士及一對母女殉難地』。

  大吉星村原黨支部書記孫吉慶說:『1937年,侵華日軍強佔了吉星溝,並成立守備隊,還在村子北部挖了水井。村裡被日軍強迫為守備隊挑水、劈柴的百姓親眼看到,四五名抗聯戰士被俘後,被殘忍地用鐵絲穿過鎖骨連在一起,後被拳打腳踢地投入到這口井中。在日偽統治時期,先後有12名抗聯戰士被投入井裡。』

  『不僅如此,侵華日軍還曾將一名抗聯戰士的妻子和女兒活生生地踢進深井裡,她們就那樣慘死了。』孫吉慶每每說到此處,聲音哽咽。

  有欺壓就有抗爭,大吉星村是伊春抗日火種最先燃起的地方之一。這裡發展了伊春林區第一名共產黨員,成立了第一個抗日救國會,召開了有趙尚志、李兆麟、李延祿、夏雲傑等著名抗日將領參加的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軍政(擴大)聯席會議,促成了東北抗日聯軍的建立。

  拂去歷史的塵埃,大吉星村這塊『紅地盤』上越來越多的抗戰史料逐漸浮出水面。伊春市南岔區史志部門整合史料,與大吉星村人的回憶共同匯編成了《紅地盤——南岔抗日斗爭史錄》一書。

  2017年,孫吉慶帶人把廢棄的抗聯井挖掘出來,蓋上一座亭子做保護。同年,大吉星村建起了『紅地盤』紀念碑,並舉行了揭碑儀式。抗聯老戰士李敏為這裡親筆寫下了『紅地盤』三個大字。自落成至今,已有近70個團隊前來參觀。

  英烈魂不朽,事跡永流傳。大吉星村村民趙玉彬手拿著爺爺趙濟民的革命烈士證明書,講述了爺爺當年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犧牲的往事。

  1935年夏,趙濟民和時任湯原中心縣委組織部部長的王永昌被日軍抓捕,眼看凶多吉少,趙濟民以『我是教書的私塾先生,他是給我扛活的,我死了我認了,你們抓他做啥?』一番話,使王永昌順利脫險,趙濟民則被押到佳木斯日本憲兵隊,受盡了折磨,但他沒有透露任何黨組織的機密。當年8月1日,趙濟民被押到佳木斯西門外遭槍殺,時年28歲。趙濟民被捕時,他的三兒子趙廷祿被敵偽軍摔進地窖致殘,成了聾啞人,生活不能自理。多年來,趙玉彬一直奉養著自己的這位殘疾小叔。

  『小叔今年已經87歲了,身體衰弱,常年臥床。從1983年開始他享受烈屬待遇,如今每個月政府給他發2000元補助金。』趙玉彬說。

  在這片灑有烈士鮮血的紅色土地上,大吉星村人民用東北抗聯精神建設老區,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大吉星村的所在地南岔區委區政府先後投入40多萬元,建設維修『紅地盤』革命遺址,精選『抗聯井』『抗聯路』『憶苦思甜飯』等內容作為黨性教育實地課堂的現場教學點,圍繞『忠誠』『奉獻』等主題,精心打造抗聯主題教育基地,作為黨員乾部強化黨性鍛煉的重要陣地。

  山環水繞,沃野千裡。昔日飽受戰火蹂躪的小村莊早已重建,大吉星村現有住戶406戶,人口1207人,耕地8701畝,村落面積近36萬平方米;主要街道已全部硬化,自來水入戶率達100%。近年來,隨著種植養殖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大吉星村形成了黑木耳種植和羊、貉、蜜蜂養殖等產業競相發展的態勢。科學種田和多種養殖相結合,修建水利工程,平整土地,選用優良品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地膜覆蓋,推進機械化……『未來,大吉星村還將利用本地紅色資源,開發紅色旅游。同時適應現代農業需要,培育農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和經營方式轉變及農業產業化。』大吉星村新任黨支部書記沈本勝展望著村子的致富路。

  大吉星村所在的南岔區正在加大森林資源培育力度,走綠色化轉型發展之路,一個個標志性建築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拓展延伸,一棟棟樓房傳出歌聲笑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中國長壽之鄉、北藥小鎮的牌子越來越亮。大吉星村人民在『紅地盤』上播種著綠色希望。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守初心 擔使命 重走抗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