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7日訊 民辦教育行業不該是蛋糕和肥肉,而應該是促進教育競爭,促進學校多元辦學,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的有效解決途徑。
長期以來,關於民辦教育的營利和非營利屬性,社會各界一直處於欲說還羞的狀態。民辦教育對發展優質教育做出了很大貢獻,但輿論長期質疑民辦教育加劇擇校熱、應試競爭,以及民辦教育投資者和創辦者過度逐利,不是真正在辦教育,讓民辦教育這個行業一直在左右搖擺、左右為難。
近幾年,資本瞄准了民辦教育這個巨大的潛力市場,看准的就是家長為了孩子可以掏血本的心態。但民辦教育行業本身,日子卻並不好過。
資本在競逐中進進出出,機構在競爭中生生滅滅,不變的是家長日漸羞澀的錢包,以及真正有情懷的民辦教育創辦者的舉步維艱。
國家支持民辦教育,是因為民辦教育可以承擔起很多公辦教育難以擔起的社會責任。可是單純做公益而不講營利,靠什麼吸引社會力量來辦教育?
所以,民辦教育有『逐利』訴求無可厚非,但是過度逐利,確實會影響民辦教育在整體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國務院在2016年發布的《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乾意見》就已經強調,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是一項事關當前、又利及長遠的重要任務。
這是對民辦教育在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同時,《意見》也指出,要實行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管理,實施差別化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無論是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還是營利性民辦學校,都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意見》很明確地對民辦教育的使命和訴求做出了界定,民辦教育不是不可以有營利屬性,但必須實行分類管理、差別扶持。其社會公益屬性永遠是要放在首位的,其次在一定的程度內允許劃入營利性分類的機構實現利益訴求。
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給予政策扶持,允許營利性民辦教育得到資本支橕,這在很長一個周期內都會成為發展民辦教育的主論調。
也就是說,民辦教育是可以談市場和利益訴求的,教育工作者也無須再對此羞於啟齒。
那麼大慶的民辦教育現在怎麼樣?在經歷了前期的野蠻生長階段之後,現在由於行業政策的變化和市場形勢及需求的變化,在面臨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多挑戰。
如何在實現使命的前提下保障機構的生存,如何在資本湧入,競爭激烈的格局下,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這是具有使命感的民辦教育創辦者亟須破解的課題。
相較於全國來講,大慶的民辦教育有一定基礎,有一些亮點,也有一點比較優勢,但大慶市場畢竟容量有限,且專業人纔緊缺,創新思維匱乏,資源整合能力和行業協同還沒有形成行業共識,要想逃過市場的洗牌,需要整個行業都發起持續地創新昇級,打造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業態,構建更利於行業發展的生態。
在這個市場周期中,市場對教學教研能力更高、新技術應用和研發能力更強,以及運營服務水平更好的民辦教育機構會更具包容性,同時機構一定要不斷提昇用戶學習的有效性、服務的完整性和學習體驗,以提昇用戶的忠誠度,進而提昇機構的營利能力。
而無論是使命感還是利益訴求,民辦教育的發展路徑都應該從行業規范做起,畢竟正規軍總要比『游擊隊』擁有更高的生存幾率。
而行業的規范發展,一方面要政府強化監管,杜絕不正當競爭,保障家長和孩子的權益;一方面又需要政府簡政放權,給民辦教育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機構需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社會效益實現了,利益訴求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