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訊(記者 王春穎 安澤)『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黑龍江從『普遍貧窮』到『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如何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8日上午,與民生工作息息相關的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教育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六個廳局聯合參加黑龍江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14場——民生專場發布會,就民生相關領域問題回答記者問。

農村低保+脫貧攻堅=有效銜接
我省民政部門始終把兜底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務。近年來,圍繞全省脫貧攻堅大局,充分發揮農村低保兜底保障職能,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大膽突破,盡可能讓無法依靠產業就業扶持脫貧的困難群眾,享受低保待遇,盡可能兜牢、兜實、兜准脫貧攻堅最後一張保障網。
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郭冀平表示,為此,省民政廳著力抓好了五方面工作。一是實施『單人保』政策,對生活困難、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殘疾等級被評定為一級、二級),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戶籍所在地農村低保標准1.5倍,且家庭財產符合農村低保財產規定條件的,可按照單人戶納入農村低保范圍。二是實施『大病保』政策,對因家庭成員患重病導致個人負擔醫療費用支出較大,實際生活水平低於戶籍所在地農村低保標准的因病致貧家庭,符合相應條件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可以納入農村低保范圍。三是實施『延時保』政策,對於通過產業就業幫扶等扶貧措施,有些收入水平已經超過當地農村低保標准,但仍屬於低收入困難群體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繼續給予過渡性低保保障,過渡期一般為一年。四是實施『六精准』政策,既能夠將符合條件貧困戶及時納入到保障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同時也能夠嚴格把握認定標准,有效杜絕『一兜了之問題』發生。五是實現『兩個標准』銜接,將低保標准和扶貧標准統籌考慮,低保提標兼顧扶貧標准提高。目前全省農村低保標准為3900元每年,略高於扶貧標准,預計2020年,基本實現農村低保標准與扶貧標准『兩線合一』。
技工院校擴招=穩就業良機
說起我省技工院校擴招政策,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黃迎新露出了欣喜笑容。她介紹,目前,我省技工教育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辦學體系,共有各類技工院校130所,其中技師學院14所、高級技工學校13所,普通技工學校103所。『技工教育與學歷教育的最大不同,是技工院校培養的是技能人纔,學員動手能力強,畢業即就業,』她說,目前技工院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9%,全年就業率達100%。
我省技工院校實施一體化教學,教學過程全程模擬生產,課堂教學既有教學又有實踐,做到『入校即入企,教室即車間,學習即生產』。堅持校企合作辦學,全面實行『訂單式』培養,共與省內外2400多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共定課程體系、共建師資隊伍、共同招生招工、共同促進穩定就業。緊盯市場設置專業,專業設置基本涵蓋了我省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
今年,我省技工院校計劃擴招1萬人,擴招的對象是初高中應往屆畢業生及同等學歷的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新生代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企業轉崗轉業人員、殘疾人等各類群體。技工學校納入全省中職、高職學校畢業生統一招生平臺,實現同一平臺、同一頻道、統一招生宣傳、統籌招生管理。『擴招生』隨時入學,實行彈性學制,可轉專業,學費、住宿費、教材費、技能鑒定費全免,伙食、交通、餐飲、考證等有補貼。
教育扶貧=義務教育有保障
我省始終把確保每一名學生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作為教育扶貧的一項重要指標。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淑雲介紹道,通過采取落實資助資金、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對寄宿制學校建檔立卡、低保家庭學生實行就餐補貼等措施,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上得起學。三年來,全省落實各類資金約50億元,資助學生900萬人次。目前,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且鞏固率達到99.30%,留守兒童入學率達100%。
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把『兩不愁三保障』中義務教育有保障落實到位,省教育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進一步摸清底數,按照戶籍信息、學籍信息、貧困情況『三個一致』原則,指導地市對貧困家庭適齡子女失學輟學情況進行核查比對,並落實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和包保責任制,持續深入摸排核查;二是營養膳食補助到位,建立並落實省級、地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四級聯動排查機制,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膳食補助落實到位;三是精准實施資助政策,在全省開展貧困家庭寄宿學生生活補助資金使用管理發放情況的排查核實,落實資金監管和審核認定發放責任制,精准實施各項幫扶和資助政策;四是確保貧困兒童入學,出臺我省關於解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子女義務教育有保障突出問題的工作方案,落實控輟舉措,確保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入學。
百姓『心尖』=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
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心關注的問題。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小妹表示,對學校有食堂和定點供餐單位的,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主要把好『四關』,做到『兩個公開』。
『把好許可的准入關』,要求中小學(幼兒園)食堂食品經營許可法定代表人必須是校長(園長)本人,重點把控場所布局流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設施設備是否與加工食品品種和規模相適應,是否按要求設置專區和專用操作場所。『把好大宗食品原料的采購進貨關』,嚴格落實食品原料采購索證索票制度,聯合教育部門推行米、面、油、肉類等大宗食品原料實行公開集中招標、定點采購。『把好食品加工制作關』,嚴格按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控制食品加工流程,落實食品留樣制度,防止加工過程中出現食品污染。『把好從業人員健康關』,建立從業人員健康檔案,從業人員必須每年進行體檢,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從業,每天對從業人員健康情況進行晨檢並記錄。
我省全面推行學校食堂『明廚亮灶』,要求學校食堂『明廚亮灶』覆蓋率11月底前要達到80%,明年底全省覆蓋率要達到100%。通過『明廚亮灶』讓學生家長隨時進行看得見的監督。另一個是將供餐單位和托管機構信息進行公示。定期在官方網站公示獲證的集體用餐配送單位和校外托管機構信息,已公示供餐單位67家,托管機構2674家,方便學校和學生家長選擇。
對全省校園周邊食品安全,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開展聯合檢查、交叉檢查和明察暗訪,嚴厲查處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建立校園周邊食品經營者監管檔案,要求經營者作出誠信守法公開承諾,不銷售『三無』食品、過期食品和不合格『五毛食品』。
福祉=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提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高起生介紹道,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一方面,建新房、住新房;另一方面,修繕屋面漏水、牆體破損、老舊管網滲漏、小區髒亂差。為此,省住建廳將圍繞三方面工作進行:
一是抓規范運作。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省住建廳制定出臺了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和技術指引,明確了改造目標,有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近期目標。從小區裡的環境到配套的基礎設施、管網,進行了梳理,有的完善了、有的提高了,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政策支持。
二是抓有序推進。重點抓規劃編制的指導,要求各地編制2020年改造計劃和2021-2025年改造規劃,避免一窩蜂推進工作,遵循『成熟一個改造一個』的目標,預計到2025年,全省基本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三是抓長效管理。堅持將『共建、共享、共管』的改造理念植入到老舊小區改造當中,特別是要發揮業主主體地位,改什麼、怎麼改、改成什麼樣,都由業主說了算。改造後的管理必須跟進,對各地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後,沒有落實管理單位的,國家政策不予支持,切實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
眾望所歸=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我省在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方面有哪些進一步的舉措,將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面對這一提問,省衛建委黨組書記、主任魏新剛表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難點、重點,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是醫改中難啃的一塊『硬骨頭』。為此,我省將全面加強公立醫院黨的領導,實施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公立醫院黨委書記作為醫院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全面履行黨委主體責任。同時要全面加強公立醫院基層黨組織建設,使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相融合,形成以黨建引領業務,以黨風帶行風發展新格局。
第二個重點工作就是全面推進現代公立醫院管理制度建設。以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抓手,推動公立醫院『三個轉變』,實現『三個提高』,即:在發展方式上,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注重提高醫療質量;在管理模式上,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管理,注重提高效率;在投資方向上,從投資醫院發展轉向擴大分配,注重提高醫務人員積極性。
第三方面重點工作,就是要全面強化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建立健全以公益性為核心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體系。我省的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體系,在國家制定的55項績效考核指標基礎上,結合我省實際,增加了33項考核指標。主要從加強黨的領導、醫療質量、醫療安全、服務流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人力資源、學科專科建設,以及門診患者、住院患者和醫務人員滿意度評價九個方面進行分析評估,以考核促進公立醫院主動加強和改進醫院管理。
2017年,我省全面取消了公立醫療機構藥品加成,在此基礎上,今年年底前,我省將全面取消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加成,同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減輕人民群眾看病就醫費用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