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1日訊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
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一年來,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全面實行河湖長制,加快國有林區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後產能,發展綠色產業,越來越多的綠色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正在走出一條以生態強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之路。
全面實行河湖長制打響『藍天保衛戰』
9月初的富錦市上街基鎮,湛藍的天空點綴著朵朵白雲,幾只水鳥在江面翩翩起舞,一副美麗的田園景象。
以往的上街基鎮並沒有如此美麗,這裡的水污染治理工作任務一直很重,主要難點來自農村垃圾。實行河長制以後,鎮政府下發專項資金用於回收農藥瓶。
『漸漸地,農民的環保意識也有了提高,大家灑完農藥自覺地就把瓶子收起來,基本杜絕了隨手丟棄的行為。』河長田洪濤說。今年上半年,該鎮又開展『清四亂』活動,河道兩側8噸垃圾被清走。附近居民說:『如今周圍水環境終於改變了,江魚沒有異味了,江邊野鴨、白鶴也多了,這全要歸功於河長制的落實。』
我省水資源豐富,擁有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綏芬河四大水系和數以千計的大小湖泊,這些江河湖泊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橕,同時它們的水生態環境也事關人民群眾福祉。
通過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湖長,實現由省到村五級穿透,在不改變各部門職能、各地區權益等條件下,建立有效協調機制和新秩序,達到河湖資源長期有效保護和『社會福利最大化』。明確問題、目標、任務、措施和責任『五個清單』,為各級河長湖長組織河湖治理和管護理清思路。
今年4月18日,全省打響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百日攻堅戰』,3.5萬名河長、9000位湖長全部行動起來。至今共發現規模以上河湖『四亂』問題11187個,已銷號10747個,銷號率96%;規模以下河湖『四亂』問題2221個,已銷號2000個,銷號率90%;拆除松嫩兩江圍堤1394公裡,完成年度任務的90%。
讓水長清,全面實行河湖長制;讓天更藍,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我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糧食產量大省,每年秸稈產生量高達1.3億噸,約佔全國秸稈總量1/8。以往,秸稈處理往往采取在田間地頭露天焚燒的方式來解決,成為導致重污染天氣形成的重要原因。2018年秋天,我省打響處罰空前嚴厲的『秸稈露天禁燒』戰役,綜合運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堅決遏制秸稈露天焚燒行為,有效保衛了『冰爽龍江』的藍天。
2018年11月,省政府印發《黑龍江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49條措施,聚焦大氣污染防治突出問題,提出突出重點防控因子、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領域、重點時段,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不斷提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目標是到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1%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5%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15%以上。
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大小興安嶺、完達山、張廣纔嶺為主的黑龍江省國有林區,是我國東北、華北的重要生態屏障,對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和東北大糧倉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全面停伐後,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我省林區的生態環境正在得到逐步恢復。
據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正在進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14.3萬平方公裡,將保護全省森林、河湖、濕地、草原等重要生態系統。去年,全省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17萬畝;落實國家生態補償機制,完成退耕還濕5.19萬畝、新開墾林地退耕還林10萬畝;完成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營造林任務34萬畝、森林撫育51萬畝。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已經成為廣大林區人的共識。
沾河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施業區地處小興安嶺北麓,這裡建設了以寒蔥為主的大型山野菜加工車間和冷庫,嘗試氮氣保鮮儲存新技術,旨在打造寒蔥生產加工基地,有序推進寒蔥產業發展。同時,附帶加工其它山野菜及韓式泡菜,使純天然綠色食品多元化發展。針對林區4100公頃的紅松母樹林,該局還建立松子精深加工廠,最大限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
六十多歲的綏棱林業局老股流林場職工郭祥養了近百只小笨雞,還有家兔、肥豬,唱起了庭院經濟致富曲,一年收入不菲。他所在林場在職工中全面推進生態養殖,延伸綠色產業鏈條,使養殖生產向綠色、高效、優質轉變。
構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體系,把國家賦予我省的戰略定位與我們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等優勢有機結合,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堅強支橕。去年10月,黑龍江伊春森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伊春市50多年的『政企合一』體制破冰,國有林區改革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2018年,伊春市經濟運行持續穩中向好。
全域全季生態游打造『新字號』重點支柱產業
經營農家樂、開辦家庭旅館、開展特色養殖種植,林區轉型帶來的不僅是多種經濟的繁榮,還有美麗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一種新型產業形態——森林康養產業也隨之蓬勃興起。林區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體系日益顯現。
大森林、大濕地、大界江、大湖泊、大冰雪……一直以來,我省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不斷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將旅游打造為『新字號』重點支柱產業。據統計,2018年全省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84億人次,增長12%;實現旅游收入2253億元,增長18%。
目前,我省啟動與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合作編制《黑龍江省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9—2030年)》和《黑龍江省冰雪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9— 2030年)》項目。按照規劃,我省將打造涵蓋『夏季涼爽,冬季冰爽』核心景區在內的『一城四線』旅游框架。第二屆省旅游發展大會承辦地伊春,主打『400萬公頃浩瀚森林,40萬公頃大美濕地,702條清澈河流,84.7%的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裡每立方米2萬個以上的負氧離子』品牌,成為國內外令人向往的避暑勝地。如今,我省已逐步形成冰雪游、森林游、濕地游、邊境游、避暑游、火山康養游等多元生態旅游項目齊頭並進的格局。
據省文化和旅游廳預計,到2025年全省年接待游客量將達到5億人次以上,年旅游總收入達到5800億元以上,全域基本實現宜居宜行宜游宜養,旅游強省目標正在一步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