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訊(中工網記者郝丹) 『綠樹始搖芳,芳生非一葉。一葉度春風,芳芳自相接。』這裡是我國森林工業的『搖籃』,這裡是紅松的『故鄉』,這裡有『神州第一龍』,這裡有『天然氧吧』,這裡是伊春,一顆鑲嵌在祖國北疆的璀璨『祖母綠』。
23日,『新時代東北振興·龍江網絡行』采訪團走進伊春,探尋伊春在綠色轉型發展之路上,如何堅持以生態為主導,向綠色要效益,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業創新要收益,感受老林區煥發出的新活力。
從『多砍樹』到『多栽樹』
伊春作為我國重點國有林區,自1948年開發建設以來,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2.7億立方米,佔全國重點國有林區的20%,累計上繳利稅、育林基金等近300億元。『新中國十大建築』都使用有伊春的木材。

湯旺河林海郝丹攝
2000年,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伊春將木材產量大幅調減,逐步從240萬立方米調減到134萬立方米,使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2011年,《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實施,伊春林區停止了森林主伐,2013年,率先在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
伊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培育後備森林資源56.4萬畝,撫育中幼林860萬畝,截止2018年,全市活立木總蓄積達到3.48億立方米,年均淨增1000萬立方米以上,自然保護區覆蓋率居黑龍江省之首。成功實現了從『國家重要木材生產基地』向『祖國北方生態屏障』的歷史轉變。
從『一木獨大』到『多業並舉』
開發建設時期,伊春林區『一木獨大』,走的是單一消耗資源的木材生產之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境地後,開始了艱辛的轉型探索。2005年,伊春被確定為國家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

養順農家院郝丹攝
近年來伊春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生態立市、旅游強市』發展定位,把森林生態旅游產業作為高質量轉型發展的主業,突出全域,拓展全季,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大力發展冰雪游、避暑游、森林游、濕地游、邊境游,融合帶動森林食品、林都北藥、木業加工、綠色礦山等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多點支橕、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

五營汽車營地郝丹攝
未來,伊春將繼續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旅游發展方式轉變、旅游產品轉型、旅游服務轉優、景區管理體制轉軌,著力打造一批新業態旅游項目、壯大一批引領型旅游企業、開發一批融合性旅游產品,培養一批專業化旅游人纔,打造旅游4.0版,全面提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努力把伊春建成黑龍江全域旅游示范市、國家級森林旅游度假區、國際森林生態旅游目的地。讓『深呼吸!深睡眠!深度游』成為每一位來伊春的游客體驗到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