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8日訊(記者 王春穎 安澤)28日上午,黑龍江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20場——雙鴨山市專場發布會舉行。

本次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奮力描繪新時代雙鴨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雙鴨山,因市區東北兩座形似臥鴨的山峰得名,地處完達山脈北麓、三江平原腹地,東隔烏蘇裡江與俄羅斯相望,既是對俄遠東開放的重要窗口,也是我省重要的煤炭、電力、鋼鐵和糧食生產基地。雙鴨山因煤而建、緣煤而興。70年來,為新中國建設輸送了7億多噸優質煤炭、1100多億斤糧食、900多萬立方米木材,奉獻了『光』和『熱』。
豐富的自然資源是雙鴨山的巨大財富,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自然生態等比較優勢,開拓創新的雙鴨山人繪就了一幅魅力非凡、多姿多彩的特色畫卷。雙鴨山歷史悠久,文明古跡遺存眾多,文化底蘊厚重是這座城市的『靚麗底色』,這裡是古人類繁衍地,被考古學家譽為『東北亞文明的曙光』。雙鴨山創業圖強,一代代建設者在這裡開拓耕耘,拼搏奮斗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基因』,這裡是『闖關東』『開發北大荒』『發掘大煤田』『上山下鄉』的創業熱土,因艱苦奮斗而凝聚的創業精神,深深融入城市血脈,賦予了雙鴨山創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雙鴨山市緊扣轉型發展主線,實現了由『一煤獨大』向現代煤電化、糧食和綠色食品深加工、石墨及新材料、生態旅游、特色種植多業並舉、多元發展新格局的轉變。雙鴨山資源富集,工業基礎良好,礦產資源是這座城市的『生命元素』,這裡蘊藏著煤炭、石墨、鐵、玄武岩、硒、鋅、鈾等50多種礦藏,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為國家發展和龍江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雙鴨山沃野萬頃,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全國一流,綠色農業是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這裡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擁有1300多萬畝耕地,糧食產量連續十四年穩定在140億斤以上。雙鴨山植被繁盛,風光旖旎,綠色生態是這座城市的『最大亮色』,這裡旅游資源豐富,歷史元素、文化元素、民族風情元素、生態元素等濃縮聚集,享有『黑土濕地之都、綠色生態之城』美譽。
勤勞智慧的雙鴨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投身偉大變革,洋溢蓬勃朝氣,繪就了一幅思變圖強、蛻蛹化蝶的幸福畫卷。70年來,雙鴨山市實現了由單一的礦區城市向綜合性現代化的宜居城市轉變。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07億元、人均35527元,分別比建國初期增長675倍、159倍,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雙鴨山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啟動濱水北城、南市新城建設和棚戶區、沈陷區治理,實現老城區換新貌、新城區展新顏。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全市公路總裡程3727公裡,哈同、建虎高速貫穿全境,集當、饒蓋等高等級公路網加快形成,牡佳客專(雙鴨山段)2021年正式通車,群眾出行更加便捷。城市品位顯著提昇,造林綠化、道路硬化、街道亮化、環境美化等逐步統籌實施。就業質量穩步提昇,城鎮新增就業連續13年保持在2萬人以上;醫療衛生機構由建國初期的3家增長到1161家;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成為全省唯一一個列入全國第三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雙鴨山的歷史使命,奮力走好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子,勇往直前的雙鴨山人正在繪就一幅昂首闊步、砥礪奮進的轉型畫卷。雙鴨山市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向創新要潛力。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非公經濟比重達到52.3%,成為經濟發展主力軍,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市場活力顯著增強,近五年新登記市場主體5.9萬戶、總量突破7.4萬戶。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眾農聯』平臺型總部經濟發展迅猛,上線一年多來交易額突破116億元。
在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歷史征程中,雙鴨山市將努力闖出轉型發展新路子,把加快轉型作為一切工作的主題主線,大力推動思想觀念、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城市發展、發展動能『五個轉型』,加快形成產業多元發展、經濟多輪驅動、動能多點支橕新格局。將構築質量變革新高地,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工業經濟、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生態綠色、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六個高質量發展』,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敞開全局大視野,構建開放大格局。將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全力保基本、兜底線、促均衡,向群眾最關切的問題聚焦發力,為百姓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望來時的路,雙鴨山市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奮力譜寫新時代雙鴨山轉型發展新篇章,奮力描繪新時代雙鴨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