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記者走一線】黑龍江泰來縣:扶貧車間成了『幸福之家』
2019-09-29 18:43:00 來源:中國扶貧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引入『小快靈』手工項目促增收;工作間隙唱歌,傳遞正能量,弘揚正風氣;成立互助服務隊,互幫互助,讓以鄰為伴、與鄰為善、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回歸;讓有威信、有威望的就業人員發揮調解矛盾糾紛作用,發現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和問題,促進和諧……

  9月25日,《中國扶貧》雜志社一行到黑龍江省泰來縣調研,了解到該縣在實現貧困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的同時,把扶貧車間拓展成了群眾的文化娛樂舞臺、互助服務驛站、矛盾調解陣地,成了群眾的『幸福之家』。

  《中國扶貧》雜志社社長曹金龍到黑龍江省泰來縣平洋鎮戰斗村扶貧車間調研並詢問村民就業增收情況

  01

  喬福軍的幸福

  『編這個墊子是有技巧的,你這樣光用蠻力得多久能編好啊,首先你得先把這個線從這裡穿過去……』

  當記者來到泰來縣平洋鎮平洋村扶貧車間時,貧困戶喬福軍正在耐心地給新學員講解如何保質保量和快速的編織坐墊。喬福軍已經在這裡工作了整整三年。三年來,他從一名消極墮落、聽天由命的貧困戶,逐漸成長為一名積極肯乾、認真好學,積極帶動車間裡其他貧困戶共同致富的車間管理員。

  當上扶貧車間管理員的喬福軍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我這個人不會說,但是我心裡什麼都懂,但是此刻記者同志,我要對你說,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縣裡脫貧攻堅的好措施,就沒有如今的扶貧車間,更沒有今天的我。』喬福軍對我們說道。

  早些年喬福軍在外地打工,過著漂泊的生活。因從小身體受過外傷,導致骨膜,受損胸背畸形,殘疾讓他外出務工碰壁。正當他眉頭不展,蝸居在家發愁之際,殊不知,駐村第一書記時興瑞一直將他的境況,看在眼裡,記在心頭。

  『老喬,你老在家愁啥啊?酒瓶都讓你喝得排成排了,總這樣下去身體不完了麼,你還有老婆和家呢,這樣不行啊。』時興瑞語重心長地對喬福軍說道。

  『那我能咋辦,我還能咋辦?身體就這個條件,乾啥重活也乾不了,吃不了力,你說說我能乾啥吧? 』喬福軍說道。

  『聽說鎮裡正在搞編織培訓,我明天帶你去試試,反正也不是啥苦累活,手腳好使就能乾。 』時興瑞說道。

  『我能行嗎,我怕我耽誤事啊! 』喬福軍說道。

  『不試試怎麼知道行不行,明天早上八點我接你去。』時興瑞說道。

  就這樣喬福軍拉著媳婦,一起參加了扶貧企業在平洋鎮舉辦的編織免費培訓,靠著一雙巧手,夫妻二人當年靠編織就每人就增收4000多元。因為技術過硬,喬福軍一年後就當了『師父』,目前他教的徒弟已有30多人,還被聘為『百姓創業之家』的扶貧車間管理員,月收入從700元增至1200元,這樣喬福軍一年的收入可達16000餘元。

  『現在村裡有30多人從事手工編織汽車坐墊,這其中有貧困戶,有殘疾人。編織一套汽車坐墊可以賺200元手工費,村裡有些「巧手」3天就能做出一套,靠自己勞動致富換來收入,真是幸福。 』喬福軍笑著對我們說道。

  02

  王麗的自強

  『感謝黨和政府對我精神的上支持,激發我想乾事能乾事的動力,正是有了現在我們鄉鎮的扶貧車間,我纔能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窮的帽子。 』低保戶王麗激動地說道。

  正在編織汽車坐墊的貧困戶

  王麗,家住和平鎮宏昇村索古臺屯,今年35歲,患有嚴重心肌狹窄以及間歇性癲癇、肢體二級殘疾,丈夫身體孱弱,乾不了重活,經常酗酒,還有一個正在上初中的孩子,家庭十分困難,沒有穩定收入。今年夏天,她聽說宏昇村手工編織扶貧車間正式成立並招工培訓,手工編織活不累,離家近務工方便,工資按件計酬,只要肯付出辛苦,就有穩定收入。王麗第一個到車間報了名,從培訓那天開始,她天天都是第一個到車間,打掃衛生,准備工具、整理編織線,把老師每天講解的要點和注意事項都牢牢記在心裡,橫編多少豎編多少、花樣放線的位置、編織線如何接頭,不合格品都有哪些特點等等,她每樣都能快速口述出來,經過短短一周的培訓,就達到進入車間務工的水平。

  『你家的情況這麼特殊,又是低保貧困戶,你咋不像他們一樣呢!靠著點村裡和工作隊,那日子不能過的好點嗎? 』車間的工友對王麗說道。

  『靠誰不如靠自己,誰有不如自己有,等著政府送錢給物,永遠富不了。 』王麗堅毅地說道。

  『雖然我到車間的時間不長,但是目前我已經通過編織獲得了不少收入,下一步我打算把我丈夫也拉過來,一起做編織,我相信通過自己的雙手總會迎來屬於我們的春天。 』王麗說道。

  扶貧先扶志,泰來縣在三年精准脫貧攻堅戰中,始終將調動起貧困群眾的致富的信念作為最根本的脫貧路徑,自強自信,脫貧光榮的思想一直在貧困群體中生根發芽。而扶貧車間正是給全縣所有貧困群眾提供這樣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載體,讓貧困戶由腦入心改變思維,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

  03

  貧困戶的歸屬

  58歲的殘疾貧困戶劉金平,因為從小罹患小兒麻痺,58年來走路一直靠爬行,扶貧車間讓她的人生逆轉。她身體的狀況本可以在家編制手工,卻風雨不誤每天都到扶貧車間上班。她說: 『我活了五十多年了,一直是靠家裡人養活我,自己的身體原因從來也沒賺過錢,沒為這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現在有了手工編織,我終於可以體現我自身的價值了。』

  平洋鎮東勝村低保貧困戶蘇寶義走進扶貧車間後,再不是那個每天望著窗外盼著日落日出的老頭兒,現在他是扶貧車間的開心果,每天幸福得合不上嘴,扭起秧歌也浪得很。 64歲的蘇寶義是個硬漢子,以前他活著的主要任務就是照顧現在18歲不足1米長,不會說話,不能坐起,不能咀嚼的躺在輪椅上腦癱的小孫子。 18年如一日,一口一口嚼著飯,嘴對嘴的喂孫子,每天想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後孫子怎麼辦,生活的無奈帶走了他的笑容。蘇寶義在被評為全縣脫貧編織能手帶著大紅花登臺領獎時,他含著淚伸著手指哽咽的說: 『算這次我是第二次帶大紅花,第一次是在東勝村扶貧車間,我的人生值了,終於為自己活了一次,扶貧車間就是我幸福的家。 』

  低保貧困戶趙玉琴娘倆是戰斗村扶貧車間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趙玉琴患腦梗身體不好,兒子王超智力有缺陷,39歲至今未婚。戰斗村組建扶貧車間後,經過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多次入戶都動員,趙玉琴和王超到車間務工,現在每個月都收入都700多元。 『當初到扶貧車間務工就是為了掙點錢把牙鑲上,現在小目標實現了,我又有了自己的大理想,要給自己買一部智能手機。』掙了錢生活改變後的趙玉琴逢人就說黨的政策好,扶貧車間好,既能顧家,又能掙錢。王超作為戰斗村扶貧車間唯一一位男員工,他總會承擔一些體力活,定期打掃清理車間院內衛生,協助車間主任取編織線送編織完的車坐墊。

  黑龍江省泰來縣平洋鎮兩山村扶貧車間工作間隙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目前,泰來縣縣已建設22個扶貧車間,帶動1200多人務工增收,其中貧困群眾162人。僅汽車坐墊編織一項累計生產5萬套,銷售額達1300萬元。

  采訪結束之際,泰來縣扶貧辦主任朱清山向我們介紹到,為避免扶貧車間盲目建設導致『先熱後冷』,泰來縣在調研論證基礎上、保證穩定增收前提下,在拓展功能和發揮作用較好的鄉鎮先行試點,堅持成熟一個昇級一個的原則,著力把扶貧車間打造成就業人員具有歸屬感的『幸福之家』。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