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30日訊 近年來,雙鴨山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聚轉型發展動力。全市深入貫徹『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的重大要求,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以構建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為紐帶,加快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引進與轉化應用,加大引進『外腦』工作力度,加快使科技創新成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積極推動電商產業園、產業基地模式昇級,推動農業、林業、生態等優勢資源與運用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相結合,一個個創新成果的『盆景』,正在嬗變為一道道產業發展的靚麗『風景』。
新材料培育新產業
『這個項目去年4月份全面開工建設後,廠房主體建設和設備安裝同步進行。』日前,在雙鴨山市嶺東區中雙石墨采選及深加工項目施工現場,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目前設備安裝已經接近完成,預計10月中下旬聯動試車,11月底竣工投產。
中雙石墨采選及深加工項目計劃總投資6億元,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主要建設一條月產1萬噸石墨精粉的生產線(采用10磨12選,主要生產品位為93%-95%的石墨精粉),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單體球磨機生產線。二期工程需待一期投達產後,根據市場需求主要進行高碳石墨、高純石墨、球型石墨、負極材料等產品的深加工項目建設。
整個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年開采石墨礦石124萬噸、浮選礦物12萬噸、球形石墨1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1萬噸的優勢產能,預計年銷售收入7億元,可安置就業人員240人。
中雙石墨項目是雙鴨山市通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推動石墨產業加快形成後發優勢的有力體現。該市在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中,堅持高起點規劃、超前規劃,緊盯前沿科技,不走過去的老路、彎路,實現後發趕超、後來居上。
『雙鴨山石墨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高,要盡量避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市工信委副主任尹茂盛說,依托礦產資源優勢,雙鴨山市委市政府把石墨產業作為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支橕產業轉型發展的七大主導產業之一予以重點推進。按照『探、采、加、生態修復』一體化的模式,以高品質精深加工和產業鏈延伸為核心,重點在中高端產品生產加工領域策劃生成項目,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規劃闢建了石墨產業園區,並與有戰略眼光的投資者謀求合作,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城市轉型步伐。
為統籌規劃和推進石墨產業發展,雙鴨山市專門成立了石墨產業發展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兼石墨辦主任孫勝謙介紹說,2018年編制了《雙鴨山市石墨礦資源規劃》;2019年初啟動了全市石墨產業發展規劃和新材料(石墨)產業園區規劃、石墨深加工(提純)園區規劃的編制工作,在雙鴨山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規劃闢建了石墨產業園區,為石墨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保障。
培育新產業絕不能閉門造車,要不斷尋求合作,吸取好的經驗和技術,實現合作共贏。雙鴨山市與深圳市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開發開采石墨及精深加工框架協議,並與寧波諾丁漢大學新材料研究所、南京鼎騰石墨烯研究院搭建起了深度合作平臺,與廣東天勁集團簽訂了石墨材料供銷協議。
截至目前,雙鴨山市區域內已探明和估算的石墨儲量6億噸,礦物量4000萬噸。其中,位於雙鴨山市西南約25公裡處嶺東區境內的西溝超大型石墨礦床,屬於大鱗片晶質石墨,礦石量33551.19萬噸,礦物量2337.61萬噸,平均品位6.97%,初步估算潛在價值1000億元以上。
目前,雙鴨山市已拿到兩處探礦權和一處采礦權,力爭到2020年新上石墨產業項目3個至5個。今後,雙鴨山市將進一步依托資源優勢,通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推動石墨產業加快形成後發優勢,逐步發展成為拉動雙鴨山經濟的新增長極。
新業態激發新動能
國內總部落戶上線當日成交額就突破5億元,目前線上累計交易額突破114億元……這是相對偏遠的雙鴨山市,利用互聯網實現供給優勢和市場需求的新突破。
近年來,雙鴨山市堅持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以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以產業模式創新為主攻方向,在思想觀念上不斷突破,努力擺脫傳統思維方式和路徑依賴,緊抓業態、平臺、機制三個關鍵,推進傳統產業提檔昇級。
創新業態,用『互聯網+』助力產業融合發展。雙鴨山市搶抓互聯網經濟發展浪潮,借助『互聯網+』行動,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這篇大文章,加快構建糧食深加工和綠色食品產業新格局。在『龍粵合作』的框架下,該市看到了佛山『眾陶聯』這一網絡平臺總部型經濟的成功示范,這是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昇級的經典案例。雙鴨山市立即與打造『眾陶聯』的浙江藍源資本深入對接,探索出『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與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2017年12月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組建『眾農聯』作為主動謀劃產業模式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搭建平臺,用商業新模式帶動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雙鴨山市以藍源資本成熟的『特色產業鏈+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三位一體』的產業整合模式為模板,打造了特色農產品產業互聯網平臺型總部經濟——『黑龍江眾農聯』項目,建立了產、供、銷、研、檢、融『六位一體』創新服務體系。此外,著力打造了糧食、畜牧、林下經濟、北藥四個品類平臺,整合了物流、金融、大數據、銷售渠道四個農業產業鏈資源,實現了『特色產業鏈+產業互聯網+綜合賦能』。通過品類平臺建設和產業鏈資源整合,促成了『眾農聯』平臺的生成和落地。
優化機制,用『保姆式』跟蹤服務激發『眾農聯』項目活力。良好的服務是企業發展最好的催化劑。雙鴨山市成立了書記和市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了由一名副市長和發改、電商、金融服務中心等部門6名副處級乾部組成的工作專班,成立了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撥付了500萬元專項資金,為平臺創建提供開辦補助、辦公場地、展示展覽中心和稅收、人纔、住房等多項優惠扶持政策,努力讓企業感受到暖心、貼心、舒心、安心。
2018年7月26日,『眾農聯』平臺正式上線運營,上線首日成交額即突破5億元。截至今年8月30日,平臺實現注冊會員企業560餘家,大米、玉米、DDGS(蛋白飼料)等農產品總交易量377.7萬噸,線上累計交易額突破114億元,平臺內企業總產值超過800億元。
創新業態纔能激發新動能。對雙鴨山而言,『眾農聯』正是全市電商產業發展的縮影。全市9個電商園區已入駐孵化企業162家,帶動就業5000餘人,在冊電子商務企業已達到630家。雙鴨山市特別注重推動電商產業由借『巢』發展向築『巢』轉變,已建成本地電商平臺12個和寶清白瓜子、紅小豆、饒河黑蜂3個單品平臺。
新技術創造新機遇
6月18日,黑龍江建龍鋼鐵有限公司180無縫鋼管熱處理生產線正式投產。該生產線包括每年生產1萬噸的加厚管生產線和每年12萬噸的鋼管熱處理生產線,標志著黑龍江建龍擁有了對無縫鋼管光管進行熱處理、墩粗的生產加工能力,能夠加工更多更高鋼級的無縫鋼管。
數字化無縫鋼管建設讓黑龍江建龍在降低職工勞動強度、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提高了操作精准度、產品質量。目前,公司無縫鋼管產量提昇10.3%、能耗降低18%、廢品率下降達20%。
無縫鋼管熱處理生產線是黑龍江建龍延伸鋼鐵產業鏈,改善產品結構、提昇產品檔次、加快轉型昇級的標志性工程。『該產線的正式投產,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將進一步滿足國內外客戶對高端品種的需求,助推企業更好更快地實現高質量發展。』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建龍鋼鐵高附加值產品佔比已達到60%以上,覆蓋了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行業,已成為中石油一級物資供應商。
黑龍江建龍不僅通過無縫鋼管熱處理生產線提昇產品檔次、加快轉型昇級,還實施了『鋼鐵+智能制造』,讓鋼鐵制造更加智慧。『我們180無縫鋼管生產線的生產設備全部實現自動化,日常生產操作可實現「一鍵軋鋼」』。軋鋼廠軋制作業區作業長車彥明自豪地說,在無縫鋼管車間建有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通過該系統可以對現場各機組生產狀況一目了然,實現生產調度的可視化。
跟黑龍江建龍一樣,雙鴨山不少企業都通過新技術創造出市場新機遇。
黑龍江新雙鍋鍋爐股份有限公司由30年前的技術引進,到現在的自主開發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國家專利技術97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國家發明專利18項,俄羅斯發明專利1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歐盟發明專利1項)。
『我們規劃三年後進入市場的雙鍋第五代無限著火零積灰零結露智能調載深度節能鍋爐,實現燃燒、換熱、低硫、低氮氧化物排放、智能化鍋爐,將實現固體燃料通吃,集高效燃燒、高效換熱、深度減排、低運行成本於一身的鍋爐另類。』董事長馬成果說,企業能夠發展到今天,是新技術創造出高附加值,新技術成為企業市場競爭的利器。
還有雙鴨山新時代水泥有限公司,創造的『智能水泥工廠的建設與運營管理』獲全國建材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燒成車間被黑龍江省授予『數字化(智能)示范車間』。
科技創新成為推動企業高效發展的『新引擎』,離不開搭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產業機構調整提供新生動能。黑龍江建龍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大學、中國鋼鐵研究院等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及行業專家,建立健全技術創新工作體系,開發出30餘項中高端鋼種,連續兩次評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黑龍雙鍋啟動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進行基礎科學與關鍵技術研發,幫助黑龍雙鍋解決科研課題。
企業是創新的主角,但也離不開政府的協力相助。截至目前全市已與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進行了產學研合作,建立產業科技創新聯盟15家,引進科技成果12項,促成40項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通過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市校合作體系,一批工大專業技術人員來到雙鴨山,正在圍繞煤化工下游產品設計、綠色食品深加工、煤機和農機裝備、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開展項目策劃和可行性論證,計劃采取聯營、參股、控股、承包經營等形式組建企業或開展合作,為雙鴨山產業轉型和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新機制帶來新活力
『誰說高層次人纔不願意來雙鴨山,你看這次我們石墨辦就招了10名研究生。』這是不久前雙鴨山市石墨辦主任在與外商洽談時的自豪話語。
石墨辦主任說的10名研究生,來自於雙鴨山市2019年急需緊缺高層次人纔招引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最終120名碩博人纔落戶該市。
近年來,雙鴨山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纔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張慶偉書記關於人纔工作要『堅持事業留人、平臺留人、價值留人,搭建人纔施展纔華平臺,開創人纔工作新局面』的工作部署,圍繞做好『三篇大文章』,解決產業結構偏重、民營經濟偏弱、創新人纔偏少問題,創新了『四個機制』,良好的人纔生態為城市轉型發展帶來了新活力。
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雙鴨山市柔性引進人纔實施辦法》,設立了1000萬元人纔專項資金,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纔智力引進機制。柔性引纔引智圍繞全市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需要,引進高層次人纔和科研團隊。既包括國際國內及省內外的拔尖人纔,也包括高學歷、高技能和高級管理人纔。
通過柔性引纔政策的實施,黑龍江大學的2名教授成為了市委黨校客座教授,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和省聯通產業互聯網公司的4名高層次人纔成為該市專家顧問,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8名農業專家與寶清縣北方水稻研究所合作,哈爾濱工業大學的3名石墨領域專家與雙鴨山市對接,有省農科院的15名農業專家與國家級貧困縣饒河縣結對。
以七個創新驅動方案為抓手,建立科技與人纔融合發展創新機制。雙鴨山市『向創新驅動要高質量』,先後出臺了《雙鴨山市推進研發機構建設工作實施方案》《雙鴨山市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雙鴨山市科技創新人纔隊伍建設工作方案》等七個創新驅動方案,建立了科技與人纔融合發展創新機制。
通過這七個創新驅動方案,全市科技與人纔融合發展創新機制已基本形成,為雙鴨山市科技創新發展與人纔隊伍建設完成了頂層設計,建立了融合發展創新連接點,將成為全市轉型昇級的新動能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以『雙創』和企業經營管理者培訓為平臺,建立基礎性實用人纔提昇機制。從2018年開始,雙鴨山市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每年拿出1000萬元預算,用於『雙創』和企業經營管理者培訓,建立起了基層性實用人纔提昇機制,既為社會各領域急需的基礎性人纔提供源頭保證,也為廣大群眾創業提供了舞臺。
以派駐第一書記全覆蓋為載體,建立黨政人纔到基層一線實踐鍛煉機制。雙鴨山市從2015年開始,先後2批下派第一書記脫產到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實現415個行政村、28個街道和123個社區全覆蓋,形成了既助力基層發展,又在一線錘煉乾部的工作機制。
通過兩年的基層一線鍛煉,廣大第一書記在政治素質、工作能力、責任意識、奉獻精神,特別是與群眾打交道、處理復雜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昇,湧現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冷菊貞等一批優秀第一書記代表。目前,這些第一書記已經開始逐步成熟,已提拔重用到處級領導5人,科級領導崗位125人。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雙鴨山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