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7日訊 (記者 王春穎) 劉伯鳴,中國一重首席技能大師。工作29年來,帶領他的創新團隊攻克了諸多超大、超難鍛件及核電高端產品鍛造工藝難關,填補了多項國內行業空白,打破了國外壟斷,為中國在超大鍛件制造領域贏得了國際話語權,後獲得全國技術能手、黑龍江省勞動模范、中國一重首席技能大師、全國第五屆崗位學雷鋒標兵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8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一重考察。劉伯鳴代表一重勞模第一個向總書記匯報工作情況,總書記稱贊說:『你們是有功之臣。』
劉伯鳴於1990年中國一重技校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國一重水壓機鍛造廠。參加工作28年來,劉伯鳴及其創新團隊充分發揚專注進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攻克了諸多核電高端產品鍛造工藝難關,填補多項國內行業空白,為促進我國核電裝備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工程化、產業化、提昇我國核電裝備制造的核心競爭力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帶領勞模創新工作室團隊立足崗位巧乾實乾、創新增效,在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節能降耗中業績突出,獲得多次表彰獎勵。劉伯鳴創新鍛造方法30多種,開發鍛造技術30餘項,指揮15000噸水壓機出色完成了AP1000錐形筒體、459噸整體水室封頭、388噸核電蒸發器管板、619噸核電常規島轉子的鍛造任務,填補一項又一項國內鍛造空白,也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劉伯鳴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榮獲『黑龍江省勞模和工匠人纔創新工作室』『齊齊哈爾市技能人纔(勞模)創新工作室』等榮譽稱號。
在第三代百萬千瓦核電核心裝備生產中,有不少形狀復雜、鍛造難度極高的超大型鍛件,這種個性化、小批量、大噸位的鍛件,屬於核電裝備的高端產品,是對制造企業鍛造水平和極端制造能力的嚴苛考驗,也是第三代百萬千瓦核電裝備國產化進程中必須突破的生產操作型難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核電鍛件為錐形筒體,其鍛造的關鍵難點在於不僅要保證筒體大、小圓的同心度,還不允許出現較大橢圓,且鍛件容易出現壁厚『不均勻』現象,鍛造難度遠遠高於普通筒體鍛件。挑戰面前,劉伯鳴迎難而上,與技術人員一起反復研討更可靠更有效的具體操作方案。操作中,劉伯鳴精確指揮鍛件變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嚴格控制鍛件的軸向串動和旋轉角度,精細調整水壓機的壓下量,保證了活件壁厚均勻,最終成功鍛出國內最大的首件CAP1400錐形筒體,填補了我國核電裝備制造中仿形鍛造技術的空白。
劉伯鳴不僅注重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作為業務骨乾,他通過開展崗位技術練習、重點鍛件生產經驗交流、每月生產技術經驗總結、建立崗位練兵臺,互學互助結『對子』等靈活多樣的崗位培訓活動,全面提昇班組人員的技術水平。活動開展後,水鍛廠超大、超難鍛件的鍛造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13年至今,他指揮15000T水壓機先後鍛造完成619噸核電轉子4件、499噸核電容器法蘭接管段6件、388噸核電蒸發器管板2件、459噸整體水室封頭4件等特大型核電鍛件及模鍛件,為推動我國核電大型鍛件制造技術昇級、提高我國鍛件制造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做出重要貢獻。
近年來,劉伯鳴還充分發揮勞模的示范帶頭作用,在廠領導和工會的支持下,組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以崗位建功為主題,全面深化技術創新,開展『立足本職崗位,提昇創新價值』活動,圍繞生產重點、難點積極獻計獻策、發明創造,取得了豐碩成果,有效擴大了勞模創新工作室的輻射面和影響力。如在《加氫筒節減餘量》創新課題攻關中,劉伯鳴勞模創新小組多次現場調查,分析總結100組筒節數據,發現102項問題點,經過周密思考和協商,最終確定了石化反應容器筒節的減餘量方案。經實踐檢驗,2014年79個加氫筒節節約鋼水量2700噸,折算資金2457萬元。通過課題立項、數據分析與研究及課題成果實踐檢驗,提高了小組成員的創新能力,也通過劉伯鳴的『傳、幫、帶』培養了一批優秀員工,解決了企業生產的實際難題,為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及節能降耗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劉伯鳴勞模創新工作室還完成了《創新生產方式加快生產節奏》和《轉變方法提高長筒類鍛件質量》兩項課題,節約節約附具資金達87.25萬元,通過課題攻關,將2016年長筒類鍛件合格率從2015年的86.7%提高到93.9%,優級品率從13.2%提高到18.9%,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劉伯鳴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蓬勃朝氣,充分發揚務實精進、紮實進取的工匠精神,把職業當作事業來做,乾一流的事業,創一流的經驗,出一流的成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大化,為做強做優中國一重,實現『世界一流高端裝備研發、制造與服務的綜合性企業集團』的發展目標最大限度地貢獻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