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搜 索
渤海靺鞨繡傳承人孫艷玲 國寶非遺競艷世界舞臺
2019-10-08 09:12:5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雲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孫艷玲展示靺鞨繡衍生品。

  黑龍江日報10月8日訊 初秋,記者走進了位於牡丹江市江南開發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展示館。四層樓的展館古色古香,上百幅艷麗逼真的靺鞨繡精品,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黑龍江的綠水青山、冰雪龍江、風土人情,百餘種融入靺鞨繡元素的充滿創意的衍生產品,渤海靺鞨繡這一古老技藝在這裡煥發出勃勃生機。

  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正笑盈盈地忙著進行30多集的某大學微課堂的拍攝。無論是追憶靺鞨繡的古老歷史,講述如油畫般的精美作品,還是介紹精美多元的衍生品的開發,她的眼中流淌著一種癡迷,潛藏著一份執著。

  渤海靺鞨繡,因她而化繭成蝶舞動出艷麗的光芒,也讓她的生命呈現出了一片繁花似錦。從2001年開辦『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並開始研究靺鞨繡,到2009年創辦牡丹江渤海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十餘年間,她培養學員17000多人,創造了幾千個就業崗位,形成了一支產業大軍,公司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成為牡丹江市私營文化產業的翹楚,登上全國文化產業重點進出口企業名錄。

  瀕危古老技藝重獲新生

  『從第一次拿起針「繡花」起,渤海靺鞨繡這項古老又煥發著青春的技藝,就深深地融入到我的血液中了。』說起靺鞨繡,孫艷玲言語中滿是愛。指著牆上懸掛的那幅繡著一個朴實而可愛的小女孩的作品,她說,這像極了自己小時候。

  與渤海靺鞨繡的緣分,始於幼時。6歲起,她就跟著姥姥學習刺繡,但那時候,靺鞨繡被稱為『雞爪』繡。後來,經過翻閱資料與實地考察,她發現,姥姥所沿襲的刺繡技法正是渤海國百姓使用的傳統針法——雞爪針。渤海國在歷史上絢極一時,經濟富庶程度僅次於唐王朝,史稱『海東盛國』,它的手工業、刺繡業相當發達。這一發現,讓孫艷玲十分激動,同時也懮心不已,因為當時這種刺繡工藝在80歲以下的人中幾乎失傳。

  孫艷玲說,古老技藝瀕臨失傳,多是因為與時代脫軌,缺少創新與改變。為了讓這1000多年前盛行的手工技藝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孫艷玲在2001年開辦了『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始研究靺鞨繡。在技法上,她將刺繡針法『雞爪針』改良為『三角針』,使刺繡出來的作品更加細致精巧、色彩艷麗、景色逼真,具有北方人粗獷豪放、大氣磅礡的性格特點。觀者如臨其境,繡品被譽為『刺繡中的油畫』。

  2005年,正式生產渤海靺鞨繡產品;2008年注冊渤海靺鞨繡品牌;2009年創辦牡丹江渤海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並開始運營。至此,一家以經營地方民族工藝品,對渤海靺鞨繡進行研習培訓和柞蠶絲相關產品研發、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民營文化企業正式誕生。

  創新傳承競艷文化產業

  在孫艷玲渤海靺鞨繡展示館一樓展廳裡,展示有抱枕、絲巾、服裝、披肩、車掛飾、小夜燈、屏風、扇子、鼠標墊、胸針等百餘種靺鞨繡的衍生品。每一件產品都將渤海靺鞨繡的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讓人愛不釋手。

  孫艷玲指著一件件精美的裝飾品,很自豪地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我們一些零基礎的繡娘的作品。人家說刺繡很難學,但是我不覺得,只要你跟我學一天,就可以做出一個小產品,貼補家用。比如說,這樣的一個小鑰匙扣,經過20分鍾學習,20分鍾制作,就可以賣到30元錢。』

  在孫艷玲看來,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渤海靺鞨繡的傳承,必須要由傳統的靜態傳承模式向動態傳承模式演變。而這個動態傳承,既包含技術上的不斷創新,更包含傳承模式的創新。唯有突破以家庭為單位或師徒制的傳承模式,將傳統手工藝商業化,纔能避免學徒難尋、傳承乏力的境遇。

  孫艷玲說,企業行不行,要看產品硬不硬。靺鞨繡具有粗獷豪放、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構圖誇張的優點,但由於千百年來的刺繡技藝、畫樣構圖變化不大,路子越走越窄。所以,孫艷玲和她的團隊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總結,在探索中不斷吸取國內其它優秀繡種的長處,使靺鞨繡藝術表現力更加豐富,路子更寬。如今,靺鞨繡的施針方法有幾十種,產品種類包含裝飾畫、服飾、生活居室、旅游紀念品、辦公文具、柞蠶家紡六大系列。

  孫艷玲早早就敏銳地意識到商務禮品未來發展具有廣闊前景,所以接連開發了商務禮品系列產品,短短的幾年裡,銷售網點就已遍布全國十餘個省,並逐步打開了包括韓國、日本、歐美等在內的國外市場。她在牡丹江市市區和轄屬的4市2縣開辦了七所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免費培訓城鎮下崗女工和農村婦女,公司以回收學員繡品的方式,創收達7000多萬元,也讓城鎮下崗女工、低收入人群及農村留守婦女學會了一門就業創業的手藝。

  幾年間,孫艷玲培養學員17000多人,國內合作生產型繡娘1372人,滿族刺繡第五代傳承人2人;創造了幾千個就業崗位,帶動地方繡娘有十萬餘人。

  向世界展示渤海靺鞨繡魅力

  采訪間,記者看到,不時有人走進渤海靺鞨繡展館參觀,面對一件件作品發出嘖嘖贊嘆之聲。孫艷玲高興地告訴記者,這個展館是個網紅,很受觀眾青睞,今年慕名而來的觀眾就達到了5000多人次。

  看到有這麼多的人對這個古老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孫艷玲特別開心,也對未來充滿憧憬。如今產業方面已經做得風生水起,有自己的蠶場、培訓學校、繡娘隊伍、裝裱公司、運營團隊,在牡丹江又有了這樣一座展示館,下一個目標就是創立自己的品牌,比如服裝、鞋帽、箱包品牌,把滿繡元素融入其中,設立自己的門店。

  此外,她最想做的就是開設更多的展示靺鞨繡的博物館。2018年,她在深圳開設了深圳滿繡博物館,創辦了深圳滿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讓非遺技藝走進了創新之城,既實現了產銷結合,又讓更多的人認識了滿繡,了解了滿繡,並愛上了滿繡。她也希望在哈爾濱建一座融展示、體驗、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滿繡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裡,孩子們可以進行體驗,年輕人可以學習技能,老年人能夠排解孤獨。

  孫艷玲說:『自2010年渤海靺鞨繡登上上海世博會的舞臺,如今已走入了30多個國家。讓更多的人認識靺鞨繡,這就是我的夢想。』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