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十四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生與死、血與火的磨礪中熔鑄而成的,是黨的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是忠貞報國、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勇敢頑強、前赴後繼的英勇戰斗精神;堅貞不屈、勇於獻身的不畏犧牲精神;不畏艱苦、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休戚與共、團結御侮的國際主義精神。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激勵著我們在新的偉大征程中接續奮斗。
立足當前,東北抗聯精神依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輝,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習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是實現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現實需要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用東北抗聯精神為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凝心聚力,既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極繼承,又是對時代創新精神的不斷豐富。要學習東北抗聯精神,以東北抗聯精神激勵人、鼓舞人、鞭策人,形成促進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正能量;要汲取東北抗聯精神中積極的精神營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齊心協力應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要充分運用東北抗聯精神蘊含的精神動能,將其轉化為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動力,使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在新的起點上闊步向前。
學習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是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東北抗聯歷史和東北抗聯精神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歷史教材。要教育黨員乾部充分認識東北抗日聯軍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東北抗聯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要通過對東北抗聯歷史和東北抗聯精神的學習,進一步發揚革命精神和斗爭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歷史重任。
學習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東北抗聯精神體現了中華優秀兒女誓死抵御外族入侵的英雄氣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和昇華。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東北抗聯將士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或投筆從戎,或毀家紓難,毅然站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線。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帶領全國人民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之中。我們要繼承先烈們的遺志,堅持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沿著東北抗聯將士的足跡鏗鏘前行,繼續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而奮進拼搏。
面向未來,必須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為開啟新的偉大征程而努力奮斗
要堅定信念,對黨忠誠
革命理想高於天。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黨的忠貞不渝是東北抗聯精神形成的基石。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要對黨絕對忠誠,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立場,注重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真正做到對馬克思主義執著、至信而深厚地信仰。
要勇挑重擔,敢於擔當
東北抗聯是在沒有任何外來援助、孤懸敵後的環境下進行抗日斗爭的。面對凶殘的敵人,東北抗聯將士勇擔歷史使命,運用靈活的游擊戰術頑強抵抗。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是要勇於擔當、善於作為,要時刻保持行動上的自覺與迅速,力抓『早』、體現『快』、做到『好』;要在矛盾衝突面前敢於迎難而上,在危機困難面前敢於挺身而出;要在知行合一中擔當作為,勇於自我革命,切實增強各方面的本領。
要甘於奉獻,不怕犧牲
東北抗聯這個英雄群體人數最多時有3萬餘人,最少時僅有千餘人,卻在日軍連續不斷的軍事『討伐』,苛刻嚴密的經濟封鎖下,堅貞不屈,毫不動搖,明知在有生之年可能見不到勝利的曙光,但仍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真正做到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站高謀遠,切實把基礎性工作抓牢,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做新時代的見證者,同時也要做參與者、奮斗者和奉獻者。
要不畏艱苦,敢於斗爭
東北抗聯斗爭的極端艱苦在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但東北抗聯將士沒有消沈和退縮,而是堅持斗爭直到抗日戰爭獲得勝利。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是要攻堅克難,主動投身到各種斗爭中去;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要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斗爭,做到在各種重大斗爭考驗面前『不畏浮雲遮望眼』,敢於斗爭、善於斗爭。
要心系群眾,植根人民
東北抗日聯軍從建立那天起,就把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宣傳發動群眾,領導動員群眾進行抗日斗爭作為首要任務。在14年的漫長歲月裡,東北抗聯能夠在冰天雪地中堅持戰斗,力量的源泉就在於有人民群眾的支持。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是要永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