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伊始,王震將軍親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掀起了北大荒規模化開發建設的歷史洪流,北大荒精神就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凝練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以『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內涵,彰顯了北大荒人崇高的精神風貌。弘揚北大荒精神的時代價值,是新時代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坐標。
北大荒精神繼承和發展了紅船精神的核心內涵
根脈不斷,方能行穩致遠。北大荒精神的根在『紅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船精神』正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無不與之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北大荒精神的源頭在『紅船』,它是中國革命精神譜系中薪火相傳的一脈。首先,北大荒精神與紅船精神在思想內涵上高度一致。 『艱苦奮斗』是北大荒人對『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的執著傳承;『勇於開拓』是北大荒人對『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的凝練昇華;『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則是北大荒人對『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的恢弘表達。北大荒是北大荒精神與紅船精神根脈耦合的沃土。其次,北大荒精神是對紅船精神的賡繼發展。北大荒精神在北大荒的這片土地上孕育形成又與時俱進,它鐫刻著『首創、奮斗、奉獻』的紅色基因,又飽含著北大荒人剛毅豪邁的黑土情懷,它是紅船精神在祖國東北的綻放。
以北大荒精神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
70年開發建設,北大荒變成了中國的北大倉。如今的北大荒已經具備了440億斤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400億斤的商品糧保障能力,糧食連續7年穩產在400億斤以上,是國家商品糧的重要戰略基地和捍衛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堡壘。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指出:『黑龍江農墾在屯墾戍邊、支援國家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今天,經濟社會發展與糧食安全的依存關系愈發緊密,北大荒糧食穩產增收是保障我國十四億人口大國繁榮發展的穩定器。新時代,北大荒人需要以『中國糧食、中國飯碗』使命擔當,全面弘揚北大荒精神,起底艱苦奮斗的英雄本色,再現無私奉獻的大局擔當,准確把握糧食生產與生態保護相容相生的發展要義,依靠農業科技進步,真正把北大荒建成『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
以北大荒精神推動中國現代化大農業的建設
『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25日再次到北大荒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時對北大荒農業發展提出的殷切希望。作為中國農業生產領域的國家隊和主力軍,北大荒始終發揮著現代化大農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農業機械化率高達99.4%,世界領先;形成了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北大荒農業正朝著數字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紮實邁進。從篳路藍縷的艱難起步到今天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北大荒崛起與發展的初始密碼就是北大荒精神。70年守正創新,北大荒精神與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同向同行,詮釋著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以打造『三大一航母』為奮斗目標,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打造國際化大糧商、參與全球農業競爭,北大荒將二次創業,再出發。北大荒精神的『根、本、魂』餘韻悠長。在二次創業的征途上,北大荒人仍需精神旗幟的引領,重新掃描北大荒精神的時代坐標和價值定位,提昇『奮斗』與『創業』的精氣神,凝聚起新時代北大荒精神的磅礡力量。
以北大荒精神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美麗鄉村的向往。北大荒配得上中國最美鄉村的樣板。從本質上說,北大荒也是農村,墾區職工就是農民,社會生產更是典型的農業耕種,但北大荒的『三農』卻別樣不同:一方面,源於得天獨厚的農業自然資源;另一方面,源於北大荒人開拓奮斗的精神。70年奮進前行,三代北大荒人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悲壯情懷,爬冰臥雪、肩扛手刨,詮釋著『美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真諦,他們的血脈裡流淌著北大荒精神的渾厚品質。北大荒精神根植於黑土沃野,誕生在波瀾壯闊的農業生產當中,最接地氣,最能體現農業生產領域的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一場惠及億萬農民的深刻農村社會變革,其實施的關鍵就是紮根在廣大基層農村的黨員乾部,他們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長期以來,他們克服農村工作條件的艱苦,奮戰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今天廣大農村的基層黨員乾部更應把北大荒精神化身為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合力,不忘初心,堅定信仰的力量,為圓一個承載千年的美麗鄉村夢而努力奮斗。
今天,黑龍江墾區正進入農墾體制改革的深水區、攻堅期。黑龍江墾區要彰顯北大荒精神力量,以顧全大局的奉獻擔當和勇於開拓的奮斗情懷,全面推動北大荒墾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墾區的重要指示,圍繞省委省政府和農業農村部的統一部署,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恪守綠色生態發展要義,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調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
(作者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