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30位業界翹楚齊聚冰城 國際大米節權威獎項即將揭曉
2019-10-08 09:29: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0月8日訊 讓最好的大米產自黑龍江、讓最嚴格的大米生產標准發布在黑龍江、讓最具權威性的大米獎項誕生在黑龍江,讓世界了解黑龍江大米,讓黑龍江的好大米飄香世界——以『稻米飄香世界』為主題、即將在哈爾濱隆重啟幕的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現場『論、品、展、談、銷、獎、拍、觀』,環環相扣,活動豐富。作為國際大米節的重頭戲,將揭曉本屆國際大米節金獎、銀獎、銅獎、優秀獎和優秀入圍獎的世界優質稻米品評品鑒活動備受關注。

  為凸顯品評品鑒的國際性、權威性、公正性,本次國際大米節品評品鑒活動采取儀器檢測和專家品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整個品評品鑒過程,由公證機關公證監督,采取盲樣品評;國際大米節組委會專門邀請國內外稻米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陣容強大的評審專家團隊,做到程序規范、指標合理、方法科學、公開公正,確保評審結果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10月9日,經過嚴挑細選的30位國內外稻米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將齊聚冰城哈爾濱,開啟這一備受關注的品評品鑒終評環節。讓我們先認識一下這些業界翹楚——

  萬建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分子遺傳與育種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從事水稻優異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研究,先後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重大課題。在水稻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基礎研究、品質優異基因挖掘和優質高產多抗粳稻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克隆水稻重要新基因27個,培育新品種10個,獲新品種權15項、發明專利28項。在Natur e、Nature Biotech ? nol ogy等SCI刊物發表論文150餘篇,出版專著3部。研究成果『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闡明獨腳金內酯調控水稻分?和株型的信號途徑』入選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松江勇次 農學博士,日本九州大學特任教授、天津農學院教授。專業領域為食味學、作物學、遺傳·育種學。主要從事大米的食味評價方法以及影響大米食味的栽培環境和遺傳因子方面的研究。現任日本水稻品質·食味研究會會長。先後獲得日本福岡縣知事研究表彰、日本作物學會獎、日本作物學會論文獎、日本農學獎·讀賣農學獎、天津市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天津市海河友誼獎。

  大坪研一 農學博士,日本新潟藥科大學應用生命科學部特任教授,專業領域為食品科學和谷類科學,主要從事稻米的品質和利用研究。現任日本農林水產省農產物檢查規格研討委員會座長、農林水產省谷粒判別器研討組座長、一般社團法人Medical Rice協會副理事長、日本米粉協會國產米粉研討會委員會座長、日本水稻品質·食味研究會副會長、DNA鑒定學會理事、日本食品保藏科學會評議員等。先後獲得日本農藝化學會論文獎、日本應用糖質科學會學會獎、新潟日報文化獎、日本釀造協會技術獎、飯島紀念技術獎、日本食品科學工學會獎勵獎和技術獎。

  謝華安 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7項。長期從事雜交水稻遺傳育種研究,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復系和汕優63等雜交稻品種,對繼續保持我國雜交水稻在世界的領先地位發揮了重大作用;促進資源節約型稻作制度的形成,推動雜交水稻的發展,取得巨大社會經濟效益;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陳溫福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博導,遼寧生物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從事稻作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在秈粳稻亞遠緣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型理論研究與新株型資源創制、超級稻育種理論與實踐等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為我國稻作科學特別是東北水稻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育成水稻新品種19個,其中5個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4部,其中《水稻超高產育種理論與方法》首次較為系統、完整地提出了水稻超高產育種理論與技術路線,成為全國超級稻育種的理論基礎。

  張瑞英 二級研究員,黑龍江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哈爾濱)主任,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副主任及技術負責人。主要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及轉基因評價技術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制定4項國家轉基因技術標准,10餘項黑龍江省地方標准。

  葉國友 博士,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高級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基因組輔助種質創新聯合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塔思馬尼亞大學(澳大利亞)、拉籌博大學(澳大利亞)、華南農業大學和長江大學客座教授。1989年以來一直從事植物傳育種相關研究。在數量遺傳分析,群體改良和分子記輔助育種方面有所建樹。

  佐藤毅 日本北海道立道南農業試驗場研究部長,研究員,農學博士。從事農作物栽培實驗、作物細胞組織培養研究、遺傳子導入研究、基因組育種研究。培育研究的稻米品種有頂級食味品種夢美人、七星;優良食品星太郎、星丸;業務用·加工用品種彩姬、大地之星;黏米品種北雪黏米、北福黏米、白熊黏米。其中七星獲2007年北農獎,夢美人獲2011年北農獎,夢美人、七星獲2013年北海道科學技術獎、2017年日本育種學會獎。

  黃暹豐 泰國蘭甘亨大學法學學士學位、經濟學碩士學位。泰國黃氏家庭協會理事、2001年被任命為副總理龐波爾·阿迪雷克斯卡恩(Pongpol Adireksarn)的顧問,先後任職蘭甘亨大學經濟學院課程顧問委員會成員、蘭甘亨大學經濟系學生委員會主席、蘭甘亨大學法學院學生委員會主席。在『越南的投資機會』『組織最佳實踐的戰略規劃』『泰國邊境貿易情況』、關於『曼谷拉面消費者行為』的獨立研究、『東盟投資的可行性』等方面有較深的學術成就。

  五十嵐俊成 北海道大學生物化學與植物生理學博士,日本北海道立北見農業試驗場科研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施肥,水稻品質,水稻種植。先後榮獲日本應用糖科學學會鼓勵獎,日本作物科學學會技術獎。

  賴喜美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食品與營養系博士,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主任、教授,臺灣農業化學學會會長。發表45篇以上同行評審期刊文章,並發表了12本書以上的章節,涉及谷物化學與加工,淀粉化學及其應用,烘焙科學與技術。先後榮獲臺灣農業化學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臺灣大學優秀顧問獎、教學獎、傑出教學獎。

  藤田明子 工學博士,佐竹公司技術本部食味研究室室長,主要從事大米食味的研究以及殘留農藥分析法、功能性成分分析法、谷物安全特性檢測裝置·分析技術的研發。現任日本美味技術學會乾事、天津農學院客座教授、黑龍江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河野元信 農學博士,佐竹公司技術本部中國推進部長兼任佐竹公司中國副總代表。一直從事稻米加工方面的技術研發工作,近年主要致力與中國的研究單位、大學、企業進行各種共同研究與開發的推進工作。現任日本農業食料工學會的評議員、中國河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天津農學院中日水稻品質·食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黑龍江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褚啟人 從事水稻科研40年。國際水稻所碩士,美國路易斯安娜大學哲學博士、博士後。曾任上海農科院生物中心主任、研究員;美國路易斯安娜大學任教授、博導、水稻育種家;美國水稻技術公司高級總監、中國科研項目協調官;隆平高科副總裁。在水稻育種及生物技術領域著書三部,發表專業論文150餘篇,在美國培育水稻新品種10餘個。長期致力於加強和湖南雜優中心等十多家單位的雙邊合作。作為美國種貿代表團成員,為推動中國水稻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貢獻。

  平田孝一 一級廚房設備工程技術師,株式會社AIHO炊飯綜合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大米·米飯的食味檢測方法以及煮飯技術的研究。現任日本大米鑒定師協會顧問。

  尹汝太 韓國中南大學農學博士,韓國忠清南道農業技術院研究員。2015?2017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農業部學習。先後發表關於水稻育種和品質的文章8篇;育成水稻品種3個。

  程式華 博士,博導,研究員,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亞洲水稻研究合作委員會(CORRA)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水稻委員會(IRC)中國代表。長期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培育出國稻1號、國稻6號等『國稻』系列超級雜交稻品種。相關成果獲5項國家獎,其中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謝健教 授級高工,國糧武漢科研設計院總工程師。1982年以來一直從事大米加工技術裝備研發、工程設計與技術服務、標准制修訂、政策研究制定與規劃研究編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先後承擔完成10多項稻米加工技術領域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科技支橕項目和科技部專項,研發的低溫昇碾米機、真空整形包裝機等裝備已廣泛應用於大米行業。代表我國參與修訂《ISO7301稻米-規格》等2項國際標准。

  潘國君 博士,黑龍江省農科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黑龍江省水稻育種學科帶頭人,黑龍江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水稻首席專家。先後育成龍粳號品種61個,累計推廣面積2億多畝。其中龍粳31年種植最大面積為1700萬畝,是2001年以來我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品種,創造了我國粳稻年種植面積的歷史紀錄,取得獲獎成果20餘項。

  王纔林 博導,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執行專家組成員、江蘇省水稻協作組首席專家。育成高抗條紋葉枯病超級粳稻南粳44等品種16個。其中南粳46等品種品牌大米被評為江蘇省『最好吃的大米』。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6項。

  隋國民 博導,二級研究員,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豐工程項目首席專家,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執行專家組成員。先後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發改委雜交粳稻產業化項目等20多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科技成果10餘項,其中『北方雜交粳稻育種及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兩項成果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千萬畝遼粳系列水稻新品種推廣』獲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主編《北方雜交粳稻遺傳改良與生理基礎》、《北方粳稻高產優質抗逆生理基礎》等專著4部。

  鄒德堂 教授,博導,東北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作物學一級學科帶頭人、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水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水稻黑龍江省區域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先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主持選育優質高產抗逆水稻新品種13個,獲得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趙志輝 研究員,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上海)主任。研究領域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及飼料質量安全。先後主持農業部、上海市科委農委科研項目20多項,主持制定國家標准7項,發表論文50多篇。

  徐正進 沈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物學學科帶頭人,農業部和遼寧省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農學研究科客座教授。曾獲農業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遼寧省攀登學者等榮譽稱號。

  殷延勃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銀川綜合試驗站站長,寧夏自治區水稻產業首席專家。先後參與和選育了10多個水稻新品種。主持多項國家、自治區水稻研究項目(課題)。獲得農業部、科技部品種後補助獎3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1項。制定地方標准2項;獲得專利1項。

  唐亮 博士,教授,博導,沈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助理。目前主要研究稻米品質改良、水稻株型優化和資源高效利用等。在《Mol ecul ar Pl ant 》、《Pl ant Science 》等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選育北粳1號等多個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作為主要完成人先後獲得中華農業科技獎2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常柳副 研究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糧食品質營養研究所。主要從事稻米加工和品質評價、糧食品質數據庫、標准制修訂等工作。承擔或參與完成15項國家及行業標准制修訂的工作;承擔完成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課題5項;發表論文7篇。

  閔捷 高級實驗師,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質量負責人。主持制定了綠色食品《稻米》,綠色食品《薏仁及薏仁粉》標准2項,參與制定標准6項。獲得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15項,獲得稻米品質分析軟件著作權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有關稻米品質的分析論文8篇。

  張鳳鳴 黑龍江省農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總農藝師,二級研究員,首屆中國河姆渡稻作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選育並審定水稻新品種24個,其中龍稻5號被國家認定為首批超級稻品種,龍稻18是黑龍江省唯一一個國標1級米,2007年創造了13片葉水稻品種畝產802.4公斤的高產紀錄。

  李輝副 研究員,就職於西南大學。從事水稻、麥品質檢測及其制品評價工作。多次組織優質稻品種鑒評評選工作。從事影響水稻優良食味的影響因素、不同稻米類型支鏈淀粉結構等研究。主持項目東北粳稻食用品質綜合評價技術的研究及橫向合作課題:不同電飯煲蒸煮米飯效果的評價、大米蒸煮食用品質感官評價、海爾保鮮冰箱食物儲存評級。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