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訊(記者 那鵬翔 劉楠 霍梟涵) 提到齊齊哈爾,會想到羽色純潔、體態飄逸、靈動超凡的丹頂鶴,想到這座城市的別名——鶴城。其實在齊齊哈爾還有一處養生之所,這就是被譽為『龍江第一村』的興十四村,一個聞名遠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村。
興十四,地處黑龍江省甘南縣音河岸邊,一不靠山、二不靠海,也不靠城市和鐵路,30多年前能靠的就是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由此成為全縣出名的『三靠村』。而如今,這個村莊幾乎沒有真正的『農民』了,成了全省有名的富裕村。 近日,東北網『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報道組走進了這個『米面油全發,醬醋茶都給,味精都發。』的福利優厚羡煞城裡人的興十四村。


興十四,一個1956年由山東臨沂地區移民響應黨中央開發北大荒號召組建起來的『移民村』。『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這是興十四村當年的真實寫照。回憶起63年前初到黑龍江興十四村時,老書記付華廷說:『幾輛馬車把我們拉到了六個用玉米秸稈搭成的草棚子前。』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興十四村在黨支部書記付華廷帶領下,積極發展畜牧業,植樹造林、改土造田,創建村辦企業。改革開放初期,全村農業生產已實現了機械化和水利化,建成了乳粉廠、糧油加工廠、水果罐頭廠等村辦企業。


多年來,興十四村始終堅持以工業反哺農業農村農民,在1981年實現了住房磚瓦化,1982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2002年以來,建設花園式單體村民別墅136棟,全村80%的農戶住上了別墅,戶均居住面積196.6平方米,每棟35萬元的別墅村民只拿10萬元,村集體補助25萬元,產權歸村民個人。『現在村裡僅有2%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其餘都在村辦企業上班。全村耕地全部實現了精准機械化作業和高效節水噴灌,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結構,全部種植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農業現代化水平已經走在全國前列。』付華延自豪地說。


興十四村目前擁有35家企事業。集農、林、牧、生物制藥、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旅游、房地產開發和國際貿易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企業——黑龍江富華集團,形成了『生態農業、鏈條產業、集團推進、規模經營、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格局。為了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興十四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繼續加快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斷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吸納周邊剩餘勞動力,帶動旅游等第三產業發展。通過一二三產業和城鎮化建設實現融合發展,加快人口聚集,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2018年,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總資產達到23.84億元,總收入實現21.41億元,人均收入7.68萬元。


帶頭人付華廷表示,新時期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將進一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緊緊圍繞發展這一中心環節,大力發揚『拓荒牛』和『闖關東』精神,搶抓機遇,進一步做精第一產業、做大做強第二產業、做活第三產業,把興十四村建設成為一個高標准、現代化的城鎮,全面實現城鄉一體化,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