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13日訊 本屆大米節上,來自國內外的251份稻米樣品報名參加品評品鑒,比去年的177份增加了四成多;其中國外和省外的參評樣品數量均大幅提高;評出的金獎大米在大米節上拍出每斤2884元的天價!後續的市場熱銷好戲還在持續發酵中……為期5天的國際大米節還沒有落幕,但由其帶來的啟示和思考卻日漸清晰。
大米品評之熱折射產業發展之變
跟首屆相比,本屆國際大米節無論參評參展企業數量、現場人氣,還是媒體關注度及各項活動的參與度,都令人嘆服。本屆大米節,有來自國內外的251份稻米樣品報名參加品評品鑒,其中國外樣品45份,國內優質水稻主產省樣品52份,都比去年有大幅提高;在評審委員會首次亮相的品評品鑒活動預備會上,數十家媒體記者早早就趕到現場守候,全程站立聽會;歷時10天的品評品鑒活動,媒體全程跟進……
如此高熱度高關注度的背後,折射的是產業發展和市場消費趨勢的變化。
第一次參加品評品鑒的牡丹江市鏡源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嘉偉說:『這次大米節,我們本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20多年的從業經歷,我們知道自己的大米挺好,但究竟有多好,在國內甚至世界范圍內是個啥水平還不知道,對獲獎更是沒抱希望。所以當9日晚評委會宣布我們的大米獲得銅獎之時,我們是既高興又意外。這次獲獎,更堅定了我們走品質路打優質牌的決心和信心。這個獎的含金量很高,對我們開拓市場太有幫助了。借這次獲獎之機,我們一定能把企業產品品牌迅速推向市場。』
從追求數量到追求品質,在市場推動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正在不斷加快。『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讓國人的飯碗裝進更多的龍江優質糧』——新的方向和目標正在使我省糧食生產加工向優質化、品牌化、市場化邁進。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品評品鑒委員會陳溫福的話,從市場角度印證了這一變化的必需與必然,他說,在我們國家,傳統上是南方吃秈米多,北方吃粳米多,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粳米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對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據統計,近15年來,我國稻米的人均消費量呈下降趨勢,但粳米的消費量不降反增,這說明吃粳米的人群越來越大。原來東北大米放在全國市場的盤子上都是好米,但現在不一樣,消費者認為東北大米也有優劣的區別。就是這種對優質米精益求精的需求,催生了優質米的生產發展。
采訪中,許多參與大米節品評品鑒的專家都表示,如此權威公平公正的稻米品鑒活動,對推動我國大米產業發展意義重大。如能堅持搞下去,必將促進產業向標准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好大米需要全鏈條精心打造
作為本次食味品鑒對照品種『龍粳31』的育種人,連續兩年參加大米節品評品鑒工作的省農科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潘國君,既感到榮耀又倍感壓力,也有更多的思考。他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培育好品種,讓農民通過種植我們的品種獲益,讓消費者吃到好大米。這次通過品評,我品出了很多比「龍粳31」更好吃的大米。怎樣在保證現有產量基礎上實現更好吃,就是我面臨的新課題。消費者買大米,光好吃不行,還得好看,所以碎米率高也不行。特別是我省水稻種植的主產區是第三積溫帶,對品種熟期要求高,育種的難度相對增加。另外,品評中許多專家都感嘆,黑龍江在水稻上有這麼多好的種質資源。這就需要我們利用好這些資源,不僅需要我們掌握好的技術手段把它轉化成好的品種,還要研究好的栽培技術,把好品種轉化成好收成好效益。』
『既要種得好,又要賣得好。』近年來在質量效益農業的引領下,我省廣大農民正在轉變觀念,以商品的理念引領生產;而大米節品評品鑒的開展,則讓這種轉變細化到產業鏈條的每一環,甚至演變成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連續兩年,五常市都是國際大米節品評品鑒的最大贏家,除了金獎,其他獎項也都有份。五常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伊彥臣道出其中的秘密。他說,五常大米為什麼這麼好,除了得天獨厚的好環境、好水質、好土壤、好氣候、好品種,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處處堅持高標准、於每個細節都講品質也是成功之道。通過大米節品評品鑒活動,如今五常農民的品質意識非常強,表現在他們推廣農業標准化時非常順暢高效,和農民談水稻,他們第一句話往往會說『我的稻子我的米有多好』,而不是強調產量有多高。為了保證品質,多年來五常農民寧願多花人工費,也保持著人工收割、自然晾曬的習慣。
品評品鑒促進市場日益規范
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副主任張瑞英,連續兩年擔任大米節稻米品評品鑒委員會秘書長。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張瑞英說,日本水稻品質·食味研究會副會長大坪研一的一席話讓她非常受鼓舞,『他告訴我,20年前他在日本做的就是我目前做的這些工作。不要小看品評品鑒,它對規范市場、引領行業發展的作用非常大。』
據介紹,日本大米市場也曾經歷從亂到治的過程。20年前日本市場上號稱『越光』的大米能佔到70%左右,後來日本水稻品質·食味研究會就開始搞優質大米的品評品鑒,帶動了政府、農協、企業都來搞優質大米評選,評出的優質大米多了,市場也就逐漸規范了。大概五六年之後,市場上『越光』大米的份額就下降到30%左右。
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賴喜美女士也談了這樣的觀點。她說:『在臺灣,我們評選好大米不光請農業專家、育種專家,還會請有關加工、消費領域的人來評選。因為大米不僅僅煮食,隨著消費需求呈現多元化,加工方式逐漸多元化,對米的要求也就不一樣。所以好大米的標准應該是多元化的,市場纔會豐富且規范。』
兩年的品評品鑒對產業發展的規范作用已經顯現。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說,為了提高大米商品品質,我省不僅制定了水稻生產全過程標准,有42項之多,還相繼出臺了黑龍江及五常、響水、慶安、方正、佳木斯、建三江等大米標准;在水稻加工和儲存上也采取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和工藝,大多數水稻儲藏都采取低溫冷藏,保證水稻的品質和新鮮度。在加工工藝上,采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保證大米加工精度、內在品質和商品外觀不受影響。同時在包裝上也不斷改進,大包裝變為小包裝、精包裝,各種規格滿足不同的消費者需求,甚至供一頓飯的半斤裝、2兩裝都有,不斷使我省大米走向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