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7日訊 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貧困戶家的經更難念。脫貧攻堅在行動,在全市扶志扶智、社會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等一系列舉措下,貧困戶真切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最溫暖的關懷。全市11828戶貧困戶目前已有七成脫貧,扶貧工作的群眾滿意度不斷上昇……
病痛阻擋不住自強自立的人
51歲的張鳳忠,是大同區雙榆樹鄉雙勝村脫貧戶。9年前,張鳳忠突發腦梗住院。看病,讓這個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一貧如洗並欠下了5萬元的飢荒。
自強自立的張鳳忠從未放棄,而且越來越堅強。張鳳忠腿腳雖然不利索但是腦瓜靈活,在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的幫助下,自學燒酒技術、網購設備,支起了酒坊。
『咱這酒坊多虧了大伙幫忙,現在前後屯都喝我家純糧食釀造的燒酒。』說起現在的日子張鳳忠滿是盼頭。他說,兒子上了大學,酒坊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將來酒坊規模大了要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
因病致貧是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喪失勞動能力就等同斷掉了收入來源。大同區林源鎮長林村脫貧戶侯義嶺也是典型的因病致貧戶。幾年前他因車禍落下了病,乾不了重活,生活一下墜入谷底,老侯又急又難。
政策扶持加村裡幫扶替老侯解懮。村委會安排侯義嶺到村裡值班兼燒鍋爐,加上信貸入股奶山羊、扶貧雞雛飼養等,老侯的日子漸漸好了起來。更為重要的是,幫扶人在了解到候義嶺夫婦有攤煎餅的手藝後,千方百計扶持他們開店。從配料到制作,從協調攤位到減免水電費,幫扶責任人、村乾部都和他們一同研究,終於,侯義嶺家的『特色煎餅果子』店在八村農貿市場開張了,生意越來越紅火。
候義嶺夫婦今後的日子有了保障。2018年,侯義嶺家的人均純收入達41282元。候義嶺脫貧致富之後逢人總說:『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感謝黨的扶貧政策。我一定自立自強,把煎餅攤做大,不給村裡添麻煩、不給鎮裡增負擔。』
扶志扶智,大同區祝三鄉建權村脫貧戶張關成,從一個無所事事的殘疾人變成了一名食用菌種植專家,引來全鄉20多名貧困戶學習;大同區林源鎮脫貧戶李丙玉,在幫扶人的鼓勵下,從痛失愛人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靠修電瓶車走出貧困。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貧困戶們自強自立,靠雙手發家致富成為脫貧戶,這樣的故事在百湖大地上越來越多。
因戶施策讓貧困戶重拾希望
『姜麗麗,那絕對是出了名的能乾。』在肇州縣新福鄉耀先村提及姜麗麗,大家全都豎起大拇指。2012年,姜麗麗愛人因車禍身亡,並欠下12萬元債務。此後,她獨自撫養兩個幼小的孩子,家裡生活非常困難,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不幸的姜麗麗又是幸運的。新福香瓜全國有名,耀先村又是新福香瓜的核心種植區。姜麗麗在鄉、村以及幫扶人的鼓勵下,主動學習香瓜種植技術並成為種植能手。去年,村裡免費為其提供了十棟冷棚,村裡賒給她瓜苗、各級幫扶人又為她解決化肥等生產資料,10畝香瓜年進賬十多萬元。
如今,姜麗麗靠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不僅蓋起了磚房,還把大女兒送進了省體校,債務也還清了。『我要感謝大家的鼓勵與幫助,我現在供兩個孩子上學沒問題,日子過得很富裕。』姜麗麗說,現在政策好,只要肯努力,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比香瓜還要甜。
與年輕的姜麗麗相比,杜爾伯特一心鄉團結村脫貧戶王文國的故事更為勵志。年近古稀的王文國因妻子患肝硬化致貧,但他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通過養殖毛驢和扶貧產業分紅成功『摘帽』。
走進王文國家的院子,五頭皮毛光亮的小毛驢吃著草料。王文國每天都精心照看著這些毛驢。起初,幫扶責任人得知王文國有養殖毛驢的經驗,就鼓勵他『重操舊業』,並與鄉畜牧中心工作人員達成共識,全程提供技術指導。2017年,王文國家的毛驢從1頭發展到了5頭,再加上烏力吉圖牧場奶牛產業扶貧項目年底分紅800元、谷實生豬養殖扶貧項目分紅152元……一筆筆賬算下來,王文國當年淨收入達到11143元,達到了脫貧標准。
『都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以前是沒技術怕攤上災,現在手把手幫扶,我這驢越養越好,沒啥後顧之懮,到年底賣一頭淨賺5000多元。』王文國說,他正趕著毛驢奔小康,這要感謝扶貧乾部的引導和鼓勵,讓他意識到只要勤勞肯乾,奔小康的路上一定不會掉隊。
林甸縣林甸鎮朝陽村王會雙夫婦同樣勤勞肯乾。孝順的王會雙夫婦一直照顧著癱瘓臥床的母親,以前全家靠幾畝地過日子。幫扶責任人根據他家的情況,為他們指明利用冬天農閑時節包粘豆包的脫貧路,半個月就賣出去3000多斤,收入近萬元。曾經的貧困戶,如今靠『香香甜甜』的豆包,走上了『蒸蒸日上』的致富路。
精准扶貧、精准施策,幫扶乾部走千家踏萬戶,為貧困戶帶去了新思想,為他們指明了新出路,勤勞的貧困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找准了致富門路……
好把式不等不靠種田致富
最近,肇源縣古恰鎮哈友村劉海成脫貧致富的消息不脛而走,一個曾經窮得叮當響的貧困戶成了脫貧致富的典型,十裡八村全都羡慕不已。
就是因為窮,7年前,劉海成的媳婦撇下了3個女兒不辭而別。如今,劉海成終於挺直了腰板,這歸功於一系列扶貧政策。劉海成是個種地的好把式,駐村工作隊就通過扶貧貸款、低息貸款等幫他置辦農機具。在多方的幫助下,劉海成購置了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除了耕種自己承包的農田外,還幫鄉親們耕種增收。『現在還貸款沒壓力,也能供起孩子們上學。』劉海成說,致富不忘恩,更不能忘本,他要免費為貧困戶耕地播種,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
今年45歲的林甸縣東興鄉豐產村脫貧戶楊成,有對雙胞胎女兒,2015年雙雙考入大學。本是大喜事,可這家人捧著錄取通知書幾宿沒合眼。再苦再窮也要供孩子上學,在大家的幫助下,楊成開始鑽研水稻種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幾年下來,楊成家的收益『芝麻開花節節高』。2018年,楊成在幫扶責任人的幫助下,外包水田71畝,年收入7萬多元;今年,楊成不但繼續承包水田,還購置了大馬力拖拉機。回顧這幾年的脫貧經歷,楊成要感謝很多人。他說:『有幫扶人的鼓勵,有農業專家的指導,我的信心更足,明年不僅要種更多水田,還要種出高產田。』眼下,楊成的兩個女兒即將參加工作,楊成的乾勁兒更足了,他正期盼著女兒們學有所成回報社會。
林甸縣紅旗鎮永勝村脫貧戶李雲忠,同樣不等不靠,利用科學種田致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李雲忠從2017年開始與漁香玉米種植合作社簽訂了48畝種植合同,畝收益1200元;種植了40畝優質紅小豆,畝收益700元。與此同時,李永忠還帶動村裡的貧困戶姜學榮、張文霞與合作社簽訂了合同,並均得到很好的收益。今年李雲忠又簽下了54畝的種植訂單。
李雲忠把『現在的好日子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黨和政府。』的話常掛在嘴邊。如今李雲忠開始把致富經驗無私傳授給更多人。
好把式種好田同樣可以致富,劉海成、楊成、李雲忠……他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