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龍江大米載譽再出發 大米節品評品鑒專家和米企負責人舉行座談
2019-10-21 08:13: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銘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0月21日訊 10月20日上午,秋風瑟瑟,落葉紛飛。省農業農村廳的一間會議室內暖意融融,討論熱烈。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品評品鑒單位座談會在這裡召開,來自省科研院所、各地農業農村局、企業的代表,面對面地交流、互動。

  如果說剛剛結束的第二屆國際大米節是一場考試,那麼這次座談會就是大考後的總結分析會。

  『本屆大米節,有來自國內外的251份稻米樣品報名參加品評品鑒,其中國外樣品45份,國內優質水稻主產省樣品52份,都比去年有大幅提高。』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副所長、也是本屆大米節稻米品評品鑒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張瑞英說,品評品鑒按食味品鑒、理化品質、研磨品質三個方面加權打分,和去年不同,今年參評樣品中圓粒米的比重明顯上昇,這也是對生產和市場引領的一個啟示,我們不應局限於某些固定品種,而應選擇適合區域特點的優質品種進行種植。

  『品種+產地+品牌』的特點在此次大米節上表現突出。省農科院佳木斯水稻所所長潘國軍說,大米節國際化的平臺,不僅提昇了龍江大米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專家對龍江大米的認知度,而且提高了農民從追求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的認同度。

  談到未來龍江大米如何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潘國軍說,全省都種一個品種是不現實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例如,在第一積溫帶的哈爾濱及周邊地區,可以走高端米路線,以種植五優稻4號為主,以更接近越光米的優質品種,打造優質高端的生產路線。在二、三積溫帶中,部分地區應在現有品質基礎上,增加產量;而原本以產量為基礎的地區,則應注重提高品質。

  或認真聆聽,或凝神思考,或奮筆記錄,座談會上與會人員有問有答,舉例分析,交流互動,科研專家與企業家的對話十分熱烈。

  『農業科研中,資源是育種的最關鍵因素,如何創造資源、利用資源是我們下一步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省農科院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閆平說。

  『連續拿了兩屆金獎,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也和我們公司的戰略定位密不可分:養最好的地,種最好的水稻,加工最好的大米。』黑龍江北大倉糧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楊緒斌說,我們嚴格按照工業化的流程做農業,從選種、育秧、晾曬到加工等每一環節都有細致標准。

  『第二屆大米節的成功舉辦,對育種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各級領導乾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今年我們拿了金獎,但後邊「追兵」也很緊,因此要有危機意識,要加快腳步,以高標准、嚴要求來提昇大米品質。』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說,權威、公平、公正的稻米品鑒活動,對促進大米產業向標准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有重要意義,也希望企業能充分利用大米節的平臺,做好營銷和宣傳工作,推動龍江大米走向世界。

  共識在這裡凝聚,信心在這裡提振。獲獎企業言辭懇切談經驗,眾多米企摩拳擦掌待明年。座談結束,參會代表仍意猶未盡,邊走邊談。

  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已然落幕,而龍江大米提質保量的國際化征程遠未窮期……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