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5年推廣技術1237次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獲得通報表揚
2019-10-29 10:03:5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銘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0月29日訊 5年,累計為28個貧困縣引進品種2107個(次),推廣技術1237項(次),開展服務13682人(次),累計下鄉24073天,直接服務面積388萬畝,服務貧困戶628戶……日前,在北京召開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憑借這些出色的表現作為組織實施單位獲得通報表揚。

  服務基層,科技人員走下去

  『我們省農科院一直把服務「三農」作為己任,通過科技特派員這一重要載體助力產業脫貧、服務鄉村振興。』省農科院科技推廣處處長馬冬君介紹,自2014年以來,省農科院積極組織全院科研人員申報科技特派員,組建28個科技服務團,號召廣大科技人員『進村、入社、到企』,深入基層開展多種形式科技服務,將一批具有前沿性、實用性的新成果、新技術,集成組裝示范推廣。

  為滿足各類生產主體對農業技術、農業政策的需求,省農科院的科技特派員結合不同地區生產特點、不同主體需求展開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針對性的科技服務。

  根據綏濱縣發展綠色水稻產業的需求,科技服務團團長陳書強組織水稻栽培、育種、土肥及加工等各領域專家提供生產建議並示范生產,促進了水稻生產加工業發展;植物脫毒苗木研究所宿飛飛針對拜泉縣龍泉鎮新發村種植的紅小豆找不到市場的問題,聯系專家幫助對接,打通銷售渠道,讓農戶不僅能種好,更能賣好;畜牧所劉國君團隊根據我省鵝業發展情況,分別在依安縣開展寒區肉用仔鵝良種推廣和高效實用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一對一、心貼心、面對面的科技服務,使農業技術迅速走向田間地頭,為農民解決了生產技術問題。

  集中培訓,廣大農民走上來

  農業技術培訓是提昇農民科學素質、拓寬眼界、提高生產能力、增強致富信心的有效途徑。馬冬君說,基於多年對農民、合作社及企業等生產主體的培訓經驗,省農科院總結出了以集中培訓、遠程培訓、一對一培訓、新媒體培訓及考察學習為內容的『五位一體』培訓模式。5年間,省農科院開展各類培訓3126場,培訓農民150213人(次)。特別是自2014年承擔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三區』人纔培育工作以來,省農科院開展集中培訓36場,縣域專題培訓12場,現場培訓學員3200餘人(次),建立了『三精、兩活、一聯合』的培訓機制,精准設計培訓方案,精確制定培訓內容,精細化跟蹤服務,通過活學活用,將寶貴經驗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進行本土化完善。

  『我們還充分發揮新媒體時效性強、通過互動交流課提昇培訓效率的優勢,利用黑龍江農業科技服務雲平臺PC端、手機APP及微信同步為學員提供技術及信息服務,同時還建立了分專業的微信群、QQ群,開展實時培訓,及時、准確、快速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馬冬君說。

  科技特派員目前已成為各地區推動精准脫貧、發展產業扶貧、引領群眾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甘南縣農民紀長江,通過參加培訓提昇經營理念,組建了飛航農業服務公司,由一對一指導,變成了一對多的農技推廣,一年來帶動服務周邊鄉鎮農民200餘人次。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農民王福忠,2016年組建饒河縣赫津谷物種植合作社,參加寒區粳稻栽培專題培訓,2018年試種綏粳18產量增加10%左右,使用富硒技術每斤多賣0.2元,在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正在打造自主品牌。

  制度保障,特派員制度持續深入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這是我們每一個農業科研工作者的追求。』馬冬君說,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就是把實驗室建到田間地頭。

  多年來,我省廣大科技特派員作為科技興農戰略中聯系科技和農民的一條紐帶,深入到農村第一線,長年累月地和農民在一起,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緊緊相連,把農業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把產業體系引進偏遠山村,把科技服務帶到貧困農戶。

  『農業需要科技支橕、農村需要鄉土人纔、農民需要技術服務。』馬冬君說,為調動科研人員服務熱情,省農科院對科技特派員工作實行院、處、所三級管理,制定《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明確工作開展的要求、目標、程序及資金使用范圍等。通過自主建立的『黑龍江農業科技服務雲平臺』對科技特派員工作進行線上管理,科技特派員通過手機APP每到一處都及時上傳工作信息和內容,制定科技服務量化考核政策,設立院級『服務三農』先進個人,對表現突出的科技特派員給予表彰獎勵,培養造就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未來,我們將繼續積極發揮科技服務優勢,促進農業技術更新,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和政策環境,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把創新的動能擴散到田間地頭。』馬冬君說。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