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29日訊 舞臺上,一曲合唱《鐵道兵志在四方》,引領著觀眾的思緒,重新回到了1964年大興安嶺會戰的難忘瞬間:主人公與他的鐵道兵戰友爬冰臥雪、捨生忘死、艱苦卓絕,將鋼軌鋪入萬年沈寂的林海雪原。這是大型原創話劇《八百裡高寒》中感人一幕,該劇由中國鐵路文工團與大興安嶺地區藝術劇院聯合創排,27日、28日在哈爾濱大劇院演出,引起了省城觀眾強烈共鳴。
突破高寒禁區鋪設幸福之路
『穿行在大興安嶺山脈間的嫩林鐵路,平均每一公裡的鋼軌下,就有一位鐵道兵建設者的英靈。』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編劇董妮回憶,2016年,她偶然看到大興安嶺地區編排的一個講述鐵道兵故事的節目《挺進高寒》,被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深深打動,由此她認定『要為我們的鐵道兵做點什麼、為鐵道兵戰斗過的地方做點什麼』。
話劇《八百裡高寒》2018年年初立項,董妮做了大量資料收集、人物采訪、史料鉤沈工作,並把這段感人歷程凝練為『突破高寒禁區鋪設幸福之路』的主題。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姜濤擔任《八百裡高寒》導演。他采用跨時空的人物交流方式,構建出一個形散而神不散的戲劇情境。姜濤說,全劇敘事從1984年1月1日鐵道兵脫下軍裝的一場戲展開,排練中我們常常能感受到鐵道兵戰士那顆跳動的紅心,《八百裡高寒》記錄的是一段鼓舞人心、蕩氣回腸的奮斗史,千千萬萬鐵道兵的故事應該被銘記。
每一個情節都是現實的寫照
話劇《八百裡高寒》10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二七劇場首輪演出。著名評論家汪守德表示,在觀賞此劇過程中他深受觸動,甚至幾度淚目:『當雪崩掩埋了建設者的帳篷,官兵面臨生與死的考驗仍樂觀堅毅、團結一心。他們身處林海也搜集枯枝灌木代替有用木材,在那樣一個時代,鐵道兵已表現出對國家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當大興安嶺的山火無情燃燒時,他們義無反顧奮勇撲火,救出鄂倫春族親人,自己卻燒傷了後背。』
劇中的每一個情節都是現實的寫照,都是鐵道兵英雄的生動寫照,也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
另一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向創作這部作品的藝術家致敬。他稱贊說,這臺近年來難得的好戲,讓他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歷史教育和深切的藝術體驗。
一座移動的『鐵道兵博物館』
在哈爾濱大劇院舉行的兩場演出中,《八百裡高寒》編劇藝術創作思維靈動,導演編排富有張力,演員角色形象生動,儼然一座移動的『鐵道兵博物館』。同時該劇通過舞臺藝術呈現,將氣勢恢宏的『林海雪原』生動呈現在觀眾面前,絕美的舞臺空間,帶給觀眾全新的、震撼的視覺享受。
來自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的一位觀眾觀看話劇後感慨,這出戲有氣勢,有血性,充滿正能量,把我們帶回到『高寒禁區』大興安嶺開發建設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