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安家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在修理機器。
黑龍江日報12月23日訊 『這個小鐵塊是個遙控器,學名叫遙控減速機。別看這麼小,它能控制煤機、溜子等裝置,換一個需要2萬多元。現在通過袁安家一鼓搗,修一修,一臺成本纔幾百元,為企業省錢了!』
在龍煤七臺河礦業精煤(集團)責任有限公司,記者發現龍湖煤礦的袁安家是個名人,礦黨委書記趙繼明這一番介紹所言不虛。
袁安家,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現任七煤公司龍湖礦機械維修制造公司開關車間主任,他名下的『袁安家勞模創新工作室』聚攏了10位『土專家』和『技術通』。
袁安家從小就對維修家電非常感興趣,1991年袁安家來到礦山,成為一名礦工。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煤炭行業生產原始,技術含量不高,但在袁安家眼裡,這裡卻是發明創造的『練兵場』,有很多老舊的設備可以『復活』。
『以前煤礦提昇絞車故障比較多,一停就是好幾個小時,我看著是真著急啊,這一停不僅耽誤工作,我們員工乾勁也很受打擊。我就想,能不能有什麼好辦法改變這種狀況?』袁安家一有時間就翻找書、找師傅,反復折騰試驗。
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技術改進方向。他大膽改進絞車調零系統,保證了絞車深度指示系統穩定,實現了絞車自動調零位指示准確可靠,提高了絞車運行安全系數。
一個小點子破解了長期影響安全生產的大難題,也開啟了袁安家立足煤礦搞發明、保安全生產的新步伐。
1999年,袁安家從一名井下礦工轉型為機械維修制造公司開關車間維修班長,專門搞技術、帶隊伍。別看維修班長的職位不高,但工作量卻很大,小到面對設備使用單位提出的意見整改,設備出入廠的驗收、維修材料領取,大到新技術推廣應用、排除技術故障,都是他的工作職責。
他每天提前1個小時到車間,別的維修工一年上12個月班,而袁安家一年相當於上13個月班。2013年,以袁安家名字命名的『袁安家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掛牌,這裡聚集來像袁安家一樣愛琢磨、勤鼓搗的一批技術工人。十幾年來,經袁安家創新工作室驗收的開關1萬餘臺,沒有因檢修不到位出現質量責任事故,電器車間也被確定為公司內部的開關維修基地。
如今,袁安家帶領工作室成員開展科技攻關、技術改造,通過開展修舊利廢、開發新產品、推廣新技術等,累計為煤礦創效450多萬元,維修各種型號開關800多臺,實現產值300多萬元。
袁安家說:『大家動手動腦,為企業省點是點,我跟這些舊設備有感情,得讓它們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