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29日訊 采訪柯希望時,正值學期末。此時教學考試工作和科研收尾、下一年度計劃工作接踵而來,十分忙碌。但他卻輕松地告訴記者,這個階段忙碌是常態。『我們作為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餘,主要精力就是在科研上。科研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愛好。』
今年36歲的柯希望是湖北黃石人,本科畢業於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3年,博士畢業後的柯希望回到八一農墾大學開展科研工作,2018年又走上了講臺。近年來他主要從事小豆豇豆單胞鏽菌互作的生理及分子機理研究,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及地廳級科研項目20餘項,榮獲農業部農林牧漁豐收獎合作獎1項,現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青年學術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植物病理學會青年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小豆,即老百姓口中的紅小豆生產中面臨的病害,主要是鏽病問題,開展抗病品種篩選、抗病基因鑒定和克隆等方面的研究。期望能篩選獲得抗病基因用於抗病育種,或得到可直接用於生產實際的抗病小豆品種,這樣就可以利用品種本身的抗性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從而避免在病害防治過程中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投身這樣的研究,柯希望將自己與黑土地緊密聯系了起來。『這也符合我省當前對農業生態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等農業發展目標的現實需求。』
研究農作物病害問題季節性很強,田間地頭也成為了柯希望的『實驗室』。『春季整地、播種,夏季進行田間病害調查及標樣采集,秋季收獲、考種,我們必須全程參與。』在不懈鑽研下,柯希望成功從抗病小豆品種中篩選獲得了多個與抗鏽病相關的基因,個別基因已經開始了功能驗證的工作,並初步證實了這些基因在植物免疫中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研究結果在小豆中均為首次發現。
目前,柯希望正布置開展下一年度的科研工作,對前期篩選獲得的抗病相關基因進行功能驗證。他特意將試驗方案交由兩名碩士研究生負責制定,著力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我理解的科研精神是探索、求真、實證和嚴謹,希望我的學生能學習到這種科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