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科技人纔沈鄉村 十萬農戶鼓腰包
2020-01-09 10:05: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潘明華 彭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月9日訊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上,我省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張慧、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楊鳳軍及組織實施單位省農科院獲得通報表揚。

  據了解,我省自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以來,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科技人纔為主體、以科技成果為紐帶,積極組織全省科研人員深入基層服農、助農、富農,在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取得明顯成效。

  據省科技廳統計,截至2019年10月末,我省在國家平臺認定的省級自然人科技特派員總數達4427人,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服務已覆蓋全省13個市地和28個貧困縣,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新機具裝備、新品種、新產品8134項(個),領辦創辦協辦企業351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38個,直接帶動104556戶農民實現了增收。

  科技特派員制度被老百姓譽為農業技術進步的『發動機』,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有力地促進了地方主導優勢特色產業和涉農企業發展壯大、農業先進技術裝備推廣、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科技人纔入村農民致富盼來引路人

  『二十多頭牛放在牧場托養,俺和老伴還能在牧場打工,一年能多賺十多萬元,是過去自個兒養牛的10倍。』在大慶市林甸縣眾曄牧場,農民韓傳江美滋滋地說。

  走在牧場裡,沒有傳統養牛的刺鼻味道。牧場主於守龍感嘆,『最初靠傳統經驗散養幾十頭牛,養得再精心,單頭產奶量頂多20公斤左右,如今在岳教授的指導下,建起了兩個現代化牧場,自有牛加上農戶托養的牛共有2800多頭。憑借數字化技術,牧場僅需3名飼養員,奶量單產能穩定在32公斤左右。』

  於守龍口中的岳教授是『全國科技助力精准扶貧先進個人』、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岳奎忠。近5年來,岳奎忠以一整套科學養殖技術體系,幫助林甸縣實現了奶牛從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的轉型發展。如今,林甸縣奶牛總數突破6萬頭,鮮奶質量明顯提高,安全指數達到國際標准,商品奶量提昇到10萬多噸,奶牛產業躍昇為林甸縣主導產業。

  省獸醫研究所史同瑞實施『畜禽循環生態養殖模式示范與推廣』項目,在拜泉等11個縣市引進湖羊、草原紅雞等新品種8個,帶動714戶貧困戶和1159名農民發展養殖或入股養殖業,實現年人均增收3500元。

  岳奎忠、史同瑞是我省科技特派員的典型代表。截至2019年10月末,我省4427名在國家平臺認定的省級自然人科技特派員累計下沈鄉村79525天,在全省13個市地開展創新創業服務58129人次,直接服務面1389萬畝,帶動104556戶農民實現了增收。

  亮眼的數字背後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精准扶持。為將科技特派員制度落到實處,早在2004年,按照科技部的統一部署,我省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工作在綏化北林區開展試點。2012年,省科技廳聯合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等9部門印發了《關於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實施意見》,正式啟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鼓勵和支持科技特派員支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培育區域優勢特色大產業、建立新型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大體系。

  據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為解除下派科技人員後顧之懮,我省執行了科技特派員在派出期間,其原職級、工資福利和崗位保留不變,工資、職務、職稱晉昇和崗位變動與派出單位在職人員同等對待,並把科技特派員工作業績作為評聘和晉昇專業技術職務(職稱)的重要依據的政策,極大激發了科技人員服務『三農』的熱情。

  我省還擇優支持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從2012年—2015年,我省共安排1600萬元專項資金擇優支持科技特派員項目67項。2016年以來爭取中央引導地方專項資金項目11項,支持科研機構組織科技特派員開展種植業、養殖業新品種應用與推廣示范,開展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機裝備、生物質能源等成果轉化應用。建立健全了技術應用、市場化經營、利益共享的長效合作機制。對科技特派員創辦的企業實行享受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並對科技特派員創辦的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規定享受國家相關支農優惠政策,進一步調動了科技人員投身農村科技創業的積極性。

  推良種興產業貧困村刮起『科技興農』新風

  『每?地有至少3000公斤收成,近1萬元收入,科學種田讓俺們農民受益太大啦!』甘南縣東陽鎮東發村農民老張首次嘗試不『放荒』就種大豆後掰著手指頭盤算起來。

  種大豆的新招兒是東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朱志猛帶來的。兩年前他來到這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並帶來了『免耕覆秸播種東農豆253項目』。兩年來,朱志猛在東發村累計推廣大豆253新品種4400畝,每畝增收500元,並幫助村民注冊成立了『甘南縣弘發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打造了『大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精准扶貧模式。用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朱志猛推進東發村年產10萬斤酸菜加工廠建設項目,為東發村實現『農頭工尾』『糧頭食尾』打下了堅實基礎。

  有了朱志猛和隊員們的引導,村民們意識到『想要多賺錢,還是得學習科學種植』。借助東農的力量,村裡刮起了『科技興農』新風。

  『真沒想到,「三月溫室」保溫效果這麼好,能實現韭菜冬季生產了,春節前幾天上市,更能賣個好價錢。』林甸縣工農村的姜傳國說。

  『三月溫室』是省科技特派員、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副教授楊鳳軍,帶領園藝科技服務團隊采用多層覆膜方式設計出的新型溫室,成本不到傳統溫室的1/5,卻能比同等面積冷棚增收50%~80%。近兩年來,楊鳳軍和園藝科技服務團隊在林甸縣貧困村實驗村和工農村推廣『三月溫室』50餘棟,為村鎮脫貧攻堅開闢出一條新路。

  據了解,2014年省科技廳、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扶貧辦聯合印發《黑龍江省『三區』人纔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實施方案》,每年選派400餘名科技特派員深入28個貧困縣400多個村屯開展科技服務,2018年納入我省《實用人纔實用技術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省科技特派員累計下鄉24517人(次),服務企業、合作社1103家(次),培訓農民188414人(次),培養『三區』鄉土人纔336名,帶動貧困縣7955戶農民增收。

  為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減少地方病發生率,2018年支持國家地方病控制科技團隊實施『水和尿中氟離子高通量快速檢測』『大骨節病口服治療藥物』2個重大項目。

  省農科院作為我省科技特派員最多的派出單位,先後6批次選派科技特派員1672人(次),組建28個科技特派服務團幫助貧困縣引進品種2107個(次),推廣技術1237項(次),開展各類培訓3126場(次),服務貧困戶628戶。

  創新服務模式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翅膀

  在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同時,省科技廳不斷推進科技特派員模式創新,積極探索市場化、高效率的科技特派員新模式,建立了校縣合作、院縣合作等成功模式,組織有科技服務能力的法人單位組建科技特派團,深入農村集成組裝示范推廣實用技術成果,把科技成果『種』在龍江大地,為鄉村振興插上了科技翅膀。

  東北農大組建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與林甸、嫩江等52個縣(區)建立合作共建關系,建立各類示范基地28個、校企研發中心26個,組織42名科技特派員赴甘南、拜泉等15個貧困縣領辦創辦協辦實體25個。

  省農科院累計組織開展『三區』人纔學員培訓3200餘人(次)。省農科院園藝分院以生產急需的早熟、耐貯運、加工用辣椒品種選育為方向,為加工企業和生產基地提供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協助建立省辣椒產業聯盟,推動我省北菜南運產業快速發展。

  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哈爾濱綜合試驗站站長、省農科院研究員張慧深入蘭西縣、海倫市建立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示范園區、生產基地23個,服務面積63000多畝。僅在海倫市就建立國家七大作物茄科辣椒育種、國家特色蔬菜體系試驗站、省北菜南運辣椒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等6個項目示范基地,促進增收1億元左右。

  建三江農業科技園區組織百名科技人員到周邊地區掛職,將先進生產技術、模式和農機裝備輻射到富錦、同江、饒河、撫遠等縣市,推廣以『三化兩管』模式為核心的農業新技術,帶動周邊地區糧食畝產提高9%,農民畝增效益130元,帶動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快速提昇和區域經濟一體化。

  同時,我省打造創新創業平臺,為鄉村治理提供科技支橕。累計組織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服務或創建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科技特派員創業鏈、農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星創天地和農業科技園區324個,其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5個、星創天地35個、科技特派員創業鏈3個、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3個、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3個。

  八一農大組織20個科技服務團深入肇州縣開展合作共建服務,成功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轉化應用科技成果50餘項,建立植物蛋白飲品、生物制藥分離純化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園企業達到75家,年產值超100億元。

  依托省農科院建立『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農業信息化網絡綜合服務平臺,組織專家每年解答農民諮詢2000餘人(次)、解決各類生產問題1600餘個。

  完善制度體系用科技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日前,省科技領導小組專題審議《黑龍江省關於新時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意見》,部署我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工作。

  我省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工作制度體系和政策環境,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在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推進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農業強省中的關鍵作用。

  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提高選派質量,擴大選派范圍和規模,完善選派機制。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優化延伸產業鏈條、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將科技特派員選派范圍拓展到管理、經營、電商、金融、工業等領域,擴大省級科技特派員選派規模,帶動市、縣兩級選派科技特派員,實現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和技術服務鄉鎮全覆蓋。加快機制創新,拓寬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的方式和渠道,不斷完善『政府派、市場派、社會派』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選派機制,形成由政府搭平臺、市場直接對接、社會踴躍參與的良好機制。

  提昇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服務能力,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延伸產業服務鏈條,搭建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面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鄉村文明,大力建設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為科技特派員開展創新創業創造搭建專業化、社會化、便捷化的服務平臺,為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協辦科技型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轉化科技成果、開展技術創新、組織技術培訓提供有力保障。

  引導科技特派員投身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支持科技特派員針對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瓶頸和困難,開展精准對接、精准扶貧,加快先進、成熟、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和集成示范,培養鄉土科技人纔,助力打贏科技脫貧攻堅戰。支持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新動能培育,提昇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支持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傳遞先進文明理念,傳播先進文化和技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引導農民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發展綠色經濟。

  完善科技特派員激勵機制,保障科技特派員合法收入權益。落實好相關激勵政策,健全科技特派員績效評價、職稱評聘、評優評先機制,鼓勵科技特派員以技術入股、成果轉讓等方式與服務對象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同時廣泛宣傳科技特派員的典型案例和先進事跡,總結推廣科技特派員紮根農村基層一線創新創業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引導和激勵更多科技人員積極投身農村創新創業創造,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橕和智力支持。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