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她用實際行動兌現黨旗下的錚錚誓言
2020-01-10 10:41:13 來源:東北網-黑河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10日訊 無怨無悔紮根鄉村教育事業的劉桂芝老師,自參加工作那天起,一直沒有止卻對黨的追求。從風華正茂,到兩鬢生霜,始終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用共產黨員的標准要求自己。

  1990年,對於劉桂芝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她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她的肩上又增加了新的擔子——村黨支部組織委員。

  『支委不是官,萬事心裡拴;彰顯黨宗旨,美名百家傳。』這是村裡的『土秀纔』給她編的一首打油詩。的確,她這個組織委員簡直就是『萬金油』,無論誰家有大事小情,沒有她不到場的,白天教書,晚上『斷案』;既是老師,又是『法官』。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她卻偏要管人家的『私事』。說來也怪,無論誰家有事,都願意找她『評理』;無論什麼樣的家務事,只要她到場,必定雲開霧散;無論誰家娶親嫁女,她都是唯一的『娶親婆』;無論多大的事,只要她出面『振臂一呼』,鄉親們沒有不響應的。

  村裡有個叫『江子』的後生,年輕輕的得了尿毒癥,惡化為腎衰竭。做透析需要手術費1.6萬元,這在上世紀的80年代,是一筆『天文數字』,更何況還是一個貧困家庭呢。不得已,他的老父親找到了劉老師。劉老師號召全村捐款,自己首先捐款500元,原計劃3天捐夠,殊不知第二天捐款就超過2萬元。

  這樣的事在她身上數不盡說不完。如果說這是威望,那麼,威望的背後,是付出、是艱辛、是包容、是委曲求全、是責任與擔當。

  鄉親們忘不了,剛建小學時,白天對五組學生循環復式授課,夜晚全村的百姓聚集在村部跟著她識字;鄉親們都記得,上海和鄭州的知青下鄉進村時,是她第一個把知青請到自家,讓到熱炕頭上,而她自己和愛人卻打了半個多月的地鋪,直到村裡的知青點建好;鄉親們想著呢,中蘇關系緊張時,基乾民兵每晚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站崗放哨,是她把熱騰騰的餃子送到崗哨上,而那時每人一年只配備7.5斤的白面;鄉親們常提起,黑龍江堤築壩時,每村都要出義務工,是她把農校辦到了大堤上……一樁樁、一件件,鄉親們都銘刻在心間。在她身上,人們看到的是無怨無悔、無私奉獻的精神;人們都說,劉老師當支委,吃一家飯,管百家事,這樣的黨員,夠格!

  針對村黨員隊伍老齡化問題嚴重,她挨家挨戶走訪,做思想工作,逐個談心談話,積極爭取指標,發展了20餘名青年黨員,使村黨支部一舉摘掉軟弱渙散帽子,成為市級『五好黨支部』;針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她提出重點改善村容村貌,號召村民在自家庭院種花種草,美化環境。起初,她的提議並未引起群眾的響應,她帶頭乾、做示范,自費購進各類花卉種子,摸索種花技術,堅持在房前屋後種植花卉數十種,她家門前各類花卉競相開放,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頭雁飛、群雁追』。在她的帶動下,鄉親們家家栽花、戶戶種樹。如今的東昇村,每到夏季,紅牆碧瓦、綠樹掩映,百花盛開,儼然一幅『世外桃源圖』。

  秋天落葉,冬天下雪,年過七旬的她,依然堅持打掃維護自家門前衛生責任區。她說:『我現在能做的,就是認真乾好每件小事,用實際行動影響更多的人。』 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擔任支委20多年來,她每年都是縣、鄉兩級優秀黨務工作者,村黨支部的黨建工作成為縣、鄉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面旗幟。她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卻憑借朴素言行,為黨的基層組織樹立了良好形象。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