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14日訊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鞏固黑龍江糧食在『中國糧食』『中國飯碗』中的地位,不負國家期望,堅決當好糧食安全『壓艙石』,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2019年,在嚴峻的氣候條件下,我省各級部門立足抗災奪豐收,糧食總產達到1500.6億斤,實現『十六連豐』。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如何穩步提昇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強省建設步伐等積極建言獻策。
穩步提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近年來,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種植結構繼續優化。代表委員們認為,應穩步提昇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通過『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服』等手段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壓艙石』壓得實、壓得牢。
省政協委員李連瑞認為,要樹立總體糧食安全觀,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堅持抓好土地、良種、種植、加工、儲運、營銷等全過程安全,著力保障玉米、水稻、大豆、豬肉、牛羊肉、乳制品和蔬菜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獨特的黑土資源是我們最大的『本錢』。省人大代表張樹春認為,要充分依托龍江資源優勢,推進高標准生態農田建設,落實和推進農業『三減』。建立示范區,推廣綠色耕種技術,同時讓現代科技作用於農業生產中,加快優質品種培育、高新科技推廣。
在『藏糧於服』方面,省政協委員孫佔峰認為,需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和效率。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加快功能互補的服務組織進行融合。孫佔峰說:『政府可提供公益性服務,將農技推廣中心、農機站、獸醫站等服務性部門的職責和定位明確,做好與生產性服務公司之間的互補和溝通。此外,也可以通過資金、土地等形式予以資助和扶持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三農』
2019年,我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圍繞建設『六個強省』目標,聚焦『三農』,代表委員們認為,無論從整治人居環境或是執行秸稈的綜合利用等,全省各地農業農村振興呈現『星火燎原』態勢。
張樹春認為,農業生產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怎樣發展得更好?應該讓農民看到一些『樣板』,以綏化市北林區為例,2019年建立了20個農業科技園區,起到了示范和帶頭作用,教會農民高新技術的同時注入發展現代農業理念。
實現農民的持續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李連瑞說,要大力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推進農村創新創業,為農民搭建平臺、強化培訓指導、抓好典型示范,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引導農戶創收。另外,要積極穩妥組織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工作,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僱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發展。
省政協委員岳奎忠認為,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人纔和科技前沿的匯聚地,發展鄉村振興鼓勵懂得農村農業生產的技術人纔『走基層』,讓科研成果盡快脫離『紙上談兵』階段,應用於農業生產,同時培養新型農民,助力鄉村振興。
補齊發展短板實現農業強省目標
2020年是實現『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代表委員們認為,我省優質農業要做大做強,要依托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進產銷對接讓好產品有『好賣相』,提昇產品價值鏈。
要想把農業大省變成農業強省,我們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張樹春說:『要依托當地的農業資源,讓農作物成為加工原料,做精深加工。另外需從市場端「發力」,龍江的糧食企業形成合力「抱團取暖」,形成優勢聯盟,使優質農產品更快更好走出去。』
談到農產品營銷,省政協委員劉雅棟提出,我省優質農產品企業一定要建品牌、做渠道,進入大宗糧食交易便失去了優勢,另外可跟南方有誠信的經銷商或客戶做對接,我們負責為其做基地。另外劉雅棟認為,隨著網絡直播的發展,農產品營銷的新『風口』來臨。劉雅棟說:『黑龍江人做直播有其自身的優勢,從形象到口纔都具備「吸粉」效果,農產品企業可以考慮用網紅直播的方式銷售農產品。政府可考慮提供硬件支持,建立培養農產品營銷的直播人纔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