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1日訊 在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省新冠肺炎重癥集中救治中心,醫護人員們不分晝夜,克服身體疲倦,盡全力保護著每一個患者。20日上午8時,趕在早晚班醫護人員交班時,記者對幾位醫護人員進行了短暫的采訪,記錄下了他們深夜忙碌的故事。
張建楠,是救治中心ICU的醫生。20日凌晨兩點多,一位67歲的患者出現心率快、血壓低等癥狀,張建楠迅速采取應對措施,時刻觀測患者的臨床表現,對癥下藥。他說,這種應急搶救,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而每次與病毒的對抗都是一種生死較量。觀察患者各項指標的變化,不斷地調整用藥,直至早上六點,這位患者的生命體征纔趨於穩定,張建楠再次從死神手中搶回了患者的生命。他說,在救治患者的同時,更要克服工作環境的問題,身著厚厚的防護服,走幾個來回身上便已濕透,護目鏡經常被自己呼出的熱氣變得霧氣蒙蒙,實在看不清就必須到陰涼的地方短暫調整,這樣的調整每晚都需要十幾次。
張建楠是哈醫大一院ICU的住院醫師,目前,每天上班的時間是從凌晨2點到次日上午8點。而他的妻子懷孕已有七個月,他卻不能在身邊陪伴,對此,張建楠沈默了片刻,不停地眨著雙眼,錯開了話題,『病區還將會陸續有病情好轉的患者轉出ICU,進入過渡病房進行下一步的康復治療,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宋彥海,是ICU病房外血液檢驗科的主管技師。為方便戰『疫』工作,他提前把頭發剃成了標准的『卡尺』。20日凌晨2點,他穿上防護服准時進入檢驗科,開始對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集中檢驗,雖然不直接接觸患者,但同樣面臨極高的風險。宋彥海說,檢驗血液標本,首先要對血液進行10分鍾3000轉的離心操作,試管內也會因此產生大量具有傳染性的氣溶膠,為此,他們通常要把試管靜置半小時,再放到生物安全櫃裡進行開帽處理。這一夜,宋彥海任務量不是很重,總共檢測了10個血液標本。相對於白天工作,他更需要打起精神挑燈夜戰,『後半夜時常會出現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但檢驗中,患者血液標本數據的轉好是我們最有效的「興奮劑」。』宋彥海說。
孔曉丹,是ICU的外勤,主要負責外界與ICU連接的『中轉區』,幫助ICU的醫護人員傳接血液、藥品等醫療物資,為進入ICU的醫護人員准備穿戴的防護服、量體溫。與ICU內的醫護人員相比,工作環境相對安全。采訪中,孔曉丹調侃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跑腿兒』,ICU的醫護人員纔是真『戰士』。實際上,她和一線的每一個人都是打贏這場戰斗不可或缺的最美逆行者。據了解,孔曉丹是哈醫大一院精神科的一名護士,2月13日抵達救治中心,14日便投入『戰斗』並連續工作了16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