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抵擋買買買的誘惑,但你真的會購物嗎?是否有過『慘痛』的教訓?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小編給大家帶來幾個消費者因遭遇『消費陷阱』,與商家產生的糾紛的案例,一起看看這些購物中滿滿的『套路』。
舊車變新車
案件詳情
2016年,家住牡丹江的黃某在某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購買了一輛轎車,價格為40.98萬元,當時銷售公司說是『一輛全新的車』,黃某以貸款形式購買並支付了首付款。一開始,黃某並沒有發現車輛存在問題,直到一天,因車輛發生碰撞,黃某將其送去修理,這纔發現所購轎車在購買前曾被修理過。黃某找到汽車銷售公司要求退換,但該公司以種種理由推托。無奈之下,黃某將該公司訴至牡丹江市東安區法院。法院受理該案後,經過詳細調查和舉證,真像逐漸浮出水面。原來,該轎車銷售前在運輸過程中曾出現過追尾相撞事故。
法院認為,汽車銷售公司違反合同約定,未盡到如實告知義務,將出過事故的汽車以新車名義出售給黃某,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欺詐行為事實成立,侵害了消費者黃某的合法權益。經法院調解,黃某保留其所購買汽車,汽車銷售公司賠償黃某90萬元損失。
消費者購物時要注意:一是勿對商家盲目信任。對於購買商品,特別是價格高昂的大宗商品,應當詳細核驗商品質量、指標、手續等信息,認真比對價格。尤其是對特價、甩賣等低於市場價出售的商品,更要警惕價格陷阱,避免因圖一時之利而造成更多的麻煩。二是勿忘核對購物憑證。購物後仔細核對所購商品的實際數量與小票標示數量是否一致,實際售價與標價是否一致,實際給付與標示總價是否一致,能有效避免價格欺詐。三是勿對欺詐行為姑息。多數消費者因購買商品涉及金額小、嫌麻煩,在明知商家存在欺詐行為情況下,也不主動維權。不利於維護市場誠信經營秩序,也不能有效發揮法律、司法解釋懲罰性賠償規定的作用。對此,應該提昇自己的維權意識,做到敢投訴、善取證、樂監督,一起共同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抵押房當新房
案件詳情
2017年9月,王某以11.7萬元的價格在某房地產開發公司處購買了九三管理局龍鳳家園一車庫,繳納了全部房款,並於買房後立即繳納了住宅專項維修基金。2017年11月,雙方補充簽訂了商品房買賣合同。2019年6月,王某將該車庫裝修總花費1.4萬元。
令王某沒想到的是,2019年10月,九三法院將該車庫予以查封。王某多處詢問後,得知房地產開發公司在出售該車庫前,已將車庫抵押給案外人陳某,並辦理了抵押登記手續。王某認為房地產開發公司在明知其對車庫不享有處分權利的前提下,將該車庫出售,並與她簽訂買賣合同,收取房款,實屬欺詐行為,便將其起訴至九三法院,請求法院依法確認原、被告簽訂的買賣合同無效;要求被告全額返還購房款、專項維修基金,並賠償原告裝修損失合計13.3萬元。
因案情無異議,法官決定先對雙方開展調解。經耐心溝通,被告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同意返還原告王某購房款、專項維修基金及裝修款,合計12.9萬元。
提醒廣大消費者,購買房屋時應對產權狀況盡到必要的審查注意義務,應當於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前到不動產登記部門核查房屋權屬情況和司法限制情況,並通過工商部門窗口或網絡APP查詢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工商備案及經營風險等信息,充分對房屋權屬及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營情況進行了解,有效降低購房法律風險。
整形整出永久疤痕
案件詳情
2018年,邰某和許某相約到某美容院做微整形手術,但術後二人面部均留下創傷,後續治療也未得到改善。經鑒定機構鑒定,二人是因為整形手術失敗,留下了不可去除的永久疤痕。兩位原告與美容院經營者是朋友關系,本想私下協商解決問題,但多次協商未果,美容院的經營者還一直避而不見,二人將某美容院訴至蘿北縣法院。
法官在了解情況後,為防止矛盾激化,積極與雙方當事人溝通,經多次協調,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由某美容院賠償邰某10萬元人民幣,許某7萬元人民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醫療整容機構。大家在准備醫療整容手術時,一定要本著健康無價的理念,對機構資質、人員資質等相關情況進行必要了解,根據自己要進行的手術大小進行有效風險評估,選擇正確合適的醫療結構,仔細查看並保留醫療合同等相關材料,避免日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我們在共同努力!今天黑龍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黑龍江省消費者投訴十大熱點重點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通報及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通報。以實際行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凝聚你我力量,共同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