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日訊 (記者 孫英鑫 那鵬翔 劉楠) 雨後的富強村清新而寧靜,村莊內處處飄散著泥土和芳草的清香。

時近中午,在脫貧戶方瑞賢家的小園內,曹虎看著一棵棵茁壯生長的藍靛果樹苗,心中滿是欣喜。『這些小苗長勢不錯,正在成為帶動鄉親們致富的好項目,工作隊一年來的辛苦沒白付出!』
富強村位於黑龍江省甘南縣城西南,屬於丘陵漫崗地形。早些年因為噴灌設施跟不上,春季十年九旱,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飯』。 2019年5月,曹虎來到富強村任省工信廳駐富強村工作隊隊長,在對村情進行了一番深入細致地調研後,提出了發展方向:要打抗旱井,完善電力設施,修好田間路,幫助老百姓解決耕種難題,再通過發展扶貧產業讓村民盡快脫貧富起來!

說乾就乾!工作隊先是爭取到了2000萬元,為村裡建了2萬畝高標准農田,隨後又將全村灌溉機電井由8眼增加到了98眼。
有了水,就解決了大問題。接下來,曹虎又開始計劃調整種植結構搞經濟作物,擴大酒用高粱種植、引進小漿果,發展附加值高的特色種植業,把產業與老百姓的收益緊密聯在一塊。
『原先想致富找不著門路,就靠種地掙那兩個錢兒沒奔頭兒。工作隊剛來到我們村兒那陣兒,我還心裡犯嘀咕,這些城裡人能有啥好辦法?後來發現,還真有兩下子!』富強村村民王海學笑著說。『人家不玩虛的,支的這些招兒,都是實實在在的好法子。今年,我家種了300棵藍靛果樹,據說這玩意收入挺高,到第四年頭兒上,我就能收5000塊錢,感到很有奔頭兒!』
王海學口中說的這個小漿果項目,可不能小瞧了。采取『飛地經濟+企業+政府+貧困群眾』合作模式引入黑龍江峰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甘南鎮政府為承接主體,租賃甘南林場3000畝林地,建設藍靛果種植示范基地。企業投資1000畝,甘南縣政府利用扶貧項目資金投資2000畝,交給企業統一種植、經營管理、漿果回收。企業在甘南建廠進行藍靛果深加工,支持周邊鄉鎮和貧困群眾種植,保護價回收,合作周期20年,企業按政府投資的7.5%返還收益金。項目由原來的意向帶動富強村46戶,目前發展成帶動包括富強村在內6個鄉鎮的2000戶貧困群眾增收,每戶收益1000元以上,同時拉動100餘人就業。
甘南鎮政府每年拿出10萬元收益金給富強村,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打造了藍靛果產業基地。目前,富強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76人已全部脫貧退出,人均純收入達到12881元,貧困村出列,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
扶貧工作隊用自己的努力,贏得了鄉親們的心。如今,曹虎在富強村宿捨門口的地上,偶爾就會出現鮮魚、笨雞蛋等村民自發送來的特產,以表達感激之情。
『鄉親們很朴實,經常都不知是誰送來的,放在門口就走了,有時候我們問清後就給還回去』曹虎說,這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更是一種激勵。把扶貧產業做強做大,幫群眾徹底拔掉窮根兒,過上幸福生活,為此我們還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