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6日訊 2019年底,延壽縣成功實現了國家級貧困縣摘帽。幾多奮斗,幾多奉獻。在脫貧奔小康的合力中,也凝結著國家電網人的真情付出。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國網哈爾濱供電公司下屬延壽電業公司充分發揮行業扶貧優勢,共投資977萬元,改造10千伏線路10.4公裡,改造低壓線路42.9公裡,解決延壽縣19個行政村、38個臺區動力電不足問題。投資59.8萬元,敷設電力電纜線路0.3公裡,協助政府完成建設扶貧光伏電站47座,實現2158戶貧困戶持續受益。
機井通電促農增收
『春夏的水貴如油,水田秧苗綠油油,稻浪滾滾在金秋,豐收之後能買樓。』近日,在延壽縣轉軸屯,屯長韓玉軍一邊唱著自編的小曲,一邊進行田間管理。『自從2019年4月電網改造後,水田機井用電不愁了,全屯每年增收50萬元左右。』講起轉軸屯這兩年的變化,韓玉軍滔滔不絕。
轉軸屯所在的新勝村是國家級貧困村,屯裡七成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與村裡其他地方一樣,水田每畝年產量僅有800多斤,遇到不好的年頭,扣除生產成本,幾乎白忙活一年。
在脫貧攻堅實地調研中,國網延壽電業公司了解到轉軸屯由於低電壓影響插秧的問題。為解決水田的排灌難題,2018年4月初,趕在插秧黃金期到來前,國網延壽電業公司投資18萬元,架設了710米的10千伏線路,給村裡更換了100千伏安的變壓器,一下子解決了農業生產的『老大難』。
收成增了,腰包鼓了,現在轉軸屯每家都配上了農用車。鄉親們說,原來的目標是脫貧,現在是琢磨著如何致富奔小康。
目前,延壽縣機井通電已覆蓋24.6萬畝水田,機井數達4076眼,惠及全縣8000多戶貧困戶,高效率、低成本的農業生產方式增加了近3成的綜合收入。
『綠色引擎』助力扶貧
與轉軸屯相距20公裡的青川鄉新民村,養殖帶頭人李延喜身殘志堅,依靠強勁的『動力電』,讓自己的扶貧產業項目走上品牌化發展的道路,並帶動了14個身體殘疾的貧困戶共同走上脫貧致富路。
『以前養鵝一年收入2到3萬元,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我擴大規模成立合作社,去年盈利20多萬元。』為讓扶貧產業綜合效益最大化,李延喜的養殖廠更換了現代化的養殖設備,從最初的1200只鵝發展到現在的3500只鵝,但電力不足導致飼料的供給嚴重滯後於大鵝數量的增加。
疫情期間,國網延壽電業公司通過駐村工作組了解情況後,立即組織復工人員現場勘查設計,備齊材料。『僅用1天時間,就解決了養殖場的用電難題。』駐村工作隊隊長董子劍全程參與了動力電的辦理、安裝過程,對供電高效服務給予好評。
在新民村,另一名養殖帶頭人菅志國也獲益於電力服務。2019年,菅志國擴大了養殖場。由於養殖場需要動力電,距離村中心的電源點又太遠,需要跨山搭建一條1500多米長的線路。
『為不讓一家貧困戶因電發愁,我們開闢扶貧電力綠色通道,先讓產業用上電,後續再補充一些流程上的材料。』對每一個扶貧項目的用電支援,國網延壽電業公司負責人黃鑫都要帶隊把關建設質量。
『去年這個養殖場收入在18萬元,今年准備打造一個集多層養殖、休閑旅游的綠色生態圈,形成一村一品產業鏈。』有了穩定的電力保障,董子劍為扶貧企業設定的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如今,延壽縣所有村屯實現動力電全覆蓋,在動力電這一『綠色引擎』強勁驅動下,延壽縣58個扶貧產業項目實現了穩定的市場化、品牌化發展。
結『親』幫扶精准施策
『這麼多年,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換一個磚瓦房住。感謝電力部門的幫扶責任人幫我圓夢了!』富星村的貧困戶范旭東說。
多年來,范旭東一個人靠著僅有的幾畝田地,供養2個孩子讀完大學,經濟拮據。國網延壽電業公司幫扶責任人對接他以後,詳細了解了致貧的原因,2019年幫助他申請並搬入保障房。喜遷新居後,孩子也畢業工作了。減少支出的同時,幫扶責任人又幫他在新居這邊開展庭院養殖種植,雞鴨和大蒜賣的錢再加上各類政策補貼,讓范旭東當年收入達到了2.2萬元,遠遠高於脫貧標准。
在建設農村電網的同時,國網延壽電業公司主動承擔了富星村貧困群眾的幫扶任務。通過精准分類、層層摸底排查,對脫貧意願強烈的貧困戶,優先實施幫扶,通過典型引導更多貧困人群走出困境。
『在解決住房、醫療問題的基礎上,我們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以思想脫貧為抓手,在攻堅時刻將他們扶上馬再送一程。』幫扶責任人黃鑫介紹,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延壽電業公司幫扶責任人以結『親』形式開展幫扶工作,將過去『拉大網』『撒芝麻』的粗放式扶貧,變為定地點、定項目、定人員的『三定』模式,在『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從『輸血』轉為『造血』,鞏固脫貧成果。
延壽只是國網哈爾濱供電公司助力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據介紹,為助力脫貧攻堅,哈爾濱供電公司持續優化農村電網,在哈爾濱地區累計投入38億元,實施機井通電、村村通動力電、中心村改造等一系列惠及產業的項目,覆蓋了4.4萬公裡的輸配電線路和1.5萬個臺區,全方位助力新農村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