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9日訊(記者楊帆)養黑蜂、種北藥、雙青豆……這些都是通北林業局各個林場職工的『新營生』,玉米、大豆這樣的傳統種植作物在林區職工看來,沒有發揮出這片黑土地的最大價值。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而在林區人看來,對土地的情感或許更獨特。7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采訪報道團來到通北林業局,這裡的職工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當年家裡沒水沒電,如今,山上有地、山下有房、銀行有錢、出門有車。』


『1996年林業局正處於最危困時期,職工發不出工資,連吃飯都是問題。我認識到發展多種經營是解決貧困最快、最有效的辦法,但當時不懂怎麼去種植土地。我一邊摸索學習種植技術一邊帶動家人種地,主要作物是大豆。』曙光經營所黨支部書記高德忠說。最開始種植大豆時他遇到過很多難題,也包括其他種植戶的不理解,但他耐心細致地給職工講清現在種植大豆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困難都是暫時的,鼓勵大家科技興農,掌握現代化的種植方法。
為了改善土地板結,這些年高德忠先後進行土地輪作,種植水飛薊、雲豆、小麥等讓土地能夠發揮出最大經濟效益。通過多年來的學習和積累經驗,種植的土地面積從當時的不到一百畝發展到如今的450多畝,土地純收入也從當年的每畝不足20元增收到每畝200多元。現在每年的土地純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瞬間帶動了身邊職工群眾的種地熱情。
朝陽林場職工崔福林以種植金蓮花、黨參等中草藥種植為主。2018年崔福林秋季從漠河引進來15萬株金蓮花苗,在朝陽林場種植了10.45畝。2019年春季,崔福林在朝陽林場3林班,學習引種了3.6畝金蓮花苗,長勢良好,預計保苗六十至八十萬株。『我種出的金蓮花個頭大、品像好,具有清熱解毒、養肝明目和提神的藥用功效。同時金蓮花也是很好的裝飾花卉,因此很受市場歡迎。現在正值花期,每三四天工人們就要采摘一次。今年金蓮花的長勢很好,眼前這些金燦燦的金蓮花,預計年收益能達到20萬元,已經提前帶我步入小康生活了。』崔福林笑著說。
土地是通北林業局可持續發展最厚實的優勢,林業局多方籌集資金相繼投入7000多萬元對低產田進行改造,同時大力倡導科學種田,不斷調整種植結構,開發綠色特色產品,種植業成為企業轉型發展、安置富餘勞力的重要渠道。
種植業、養殖業、北藥業的崛起,不但解決了全局職工的生活問題,還有效保證了對林區90%以上區域進行封、管、造結合的森林資源培育,使森林得到快速恢復,森林資源蓄積量由2003年的863萬立方米增加到到2020年的2078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