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0日訊(記者 葛金鑫 陳顯春 劉星弛)『2018年來到了愛榮村,一晃二年多了,村裡人也都陸續脫貧了。看著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真心高興!』駐海倫市愛榮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寧文達說。

2018年年初,寧文達一行三人來到愛榮村,在當地租了一間民房開始了他的駐村扶貧時光。
寧文達的工作是從解決一道難題開始的。有位村民叫劉作文,按鄉親們的話說就是『誰都擺楞不了』。『啥活也不乾,還貪酒,一天三頓飯喝四頓,家裡窮得叮當的!』寧文達說,『遇見這樣的人確實很頭疼,這麼多年來村乾部也一直拿他沒辦法。』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寧文達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劉作文把酒戒掉,幫他把日子過起來。而且,經過努力他真的做到了。
在劉作文家,記者見到了這位村民口中的『酒蒙子』。他剛從田裡乾農活兒回來,精神狀態看上去不錯。
『酒徹底戒了!』他告訴記者,『當時寧書記來勸我戒酒,還以為他是開玩笑呢,後來發現他真心的,一天來我好幾趟,盯著勸我,跟我講要振作起來琢磨乾點正事兒。就這樣將近一年的時間,我還真把酒戒了,以前每天都迷迷糊糊的,現在渾身輕快不少,人也有精神了。』
劉作文的妻子介紹,寧書記能讓老劉把酒戒了,真是天大的喜事,以前他只喝酒什麼活兒都不乾,2017年的時候,還因為喝酒還把腿摔壞了,看病就花四萬多,欠了很多外債;現在好了,把酒戒了後,在寧書記和村裡幫助下,他在村裡乾一些零活兒,還在村裡負責打掃一段馬路,去年一年就掙了好幾千塊,終於也脫貧了!
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帶動百姓增收。寧文達說,實施庭院經濟扶貧方向沒問題,可百姓不知道種什麼,也不知去哪賣,我和村乾部就通過考察市場和聯系銷售渠道,決定先拿出22畝地種植毛蔥,毛蔥收獲後還能再種一批蘿卜或白菜,這樣一年種兩茬兒,給村民增加一些收入。
受益的村民李春林告訴記者:以前院子裡種的茄子、黃瓜、柿子、豆角,可都是自己吃,吃不了就瞎了,拿到市裡去賣,賣的錢還不夠來回路費,現在搞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去年就增收了一千多。
在基層扶貧,直接面對群眾,不僅要敢啃硬骨頭,更需要超常的耐心與細致,以心換心。村裡有對老夫妻,八十多歲了,住在一處危房裡,村委會多次派人去商談仍不願搬走。後來,是寧文達頂著雨好一通軟磨硬泡,一片誠心終於打動了對方。現在老兩口已經住在新房裡,高興得不得了。
寧文達說:『我自己也是在鄉下長大的,對農村比較了解,跟村民有感情。我只是想把工作落實、責任落實、政策落實「三落實」到位,盡最大努力讓鄉親們生活好起來。每當為他們解決一道難題,我就特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