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0日訊(記者 許諾)大慶油田生態建設工程示范區北起濱州鐵路,南至南二路,西起奧林東路,東至薩環西路,涵蓋采油一廠三礦和五礦地區,規劃佔地面積40平方公裡。


從大慶火車站出發不到8公裡的路程,就進入了大慶油田生態建設工程示范區。行走在示范區裡,一路上水面波光粼粼,蘆葦郁郁蔥蔥,飛鳥半空盤旋,孩子們嬉鬧的笑聲不斷……這處『城市綠肺』,像綠寶石一樣點綴在城市之中。大慶油田用綠色政績,在綠水藍天間實現百姓的『小康夢』。

然而,在大慶市65歲老人戴偉的記憶中,這裡與之前形成了鮮明對比。老人說,10年前的這裡是水質黑臭、垃圾成堆的大型垃圾場,周邊是乾涸湖泡和鹽鹼地,廢棄管道、土坡……一眼望去光禿禿,毫無生機。
由荒變綠 『抱團會戰』拓寬小康路
變化要從2007年說起。2007年,油田公司提出,開展生態建設,逐步實現油田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2008年,正式規劃設計大慶油田生態建設工程示范區。由此,開始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態建設新階段。


歷經50年的發展,這裡生產設施與市政設施交叉,地上設施與地下設施疊加,大大小小的亂掘坑導致植被的缺失和樹木的死亡,大量裸露的乾涸湖泡,鹽鹼地等不毛之地,不時還掀起一浪一波的鹼塵。同時,這裡是大量違建的聚集地,有人在這裡搭起了大棚、車間、廢品站,他們為了自己生活的便利,過度放牧、開荒種地、濫砍濫伐,佔用生產用地,給油田生產造成了重大損失和安全隱患。
大慶油田公司機關生態資源管理部工作人員侯禮強回憶說,『示范區內容之龐大,數據之繁多,遠遠超出設計人員的想象。』
謀定而後動。經過近半年的踏查,示范區被分為廢棄土場、湖泡、濕地、排水渠等18類,整理出150多萬個各類數據,設計各類圖紙近1000餘張,將900多平方公裡的生態環境現狀基礎資料調查勘測完成,沒有花費一分勘查測量費和設計費。
這項工程龐大繁雜,舉步維艱。油田公司組織技術人員編制規劃方案,進行技術會戰;利用油田設備進行設備會戰;集中職工進行人員會戰。在克服了種種困難下,為示范區建設打了漂亮的第一仗。


接下來,大慶油田開展地貌修復會戰,將示范區各類基礎情況逐步歸納完善,巧妙處理地形之間的順接和自然過渡,為植物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由綠變美改善居民生活理念
『我們腳下的這個小山坡是個亮點,是利用周邊存放的固化泥漿和鹼泥,將40萬立方米的生活垃圾進行掩埋,做成小山坡,其實這個山坡是用垃圾填埋的,為了防止污染和塌陷,將廢棄電線杆側壁打上排氣孔,插入山體排放沼氣。』要不是侯禮強說,難以想象這個垃圾坑卻成了花草相映的山地景觀。

隨著生態建設示范區的雛形漸成,又進行了連湖蓄水、擴容等循環調水系統,實現了湖泡與高地、土場、濕地相連,將死水轉化成活水,提高了水質,也改善了環境,周邊的裸露地利用稻田式育葦,增加了水域面積,又為水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
現在,示范區栽植苗木34.6萬株,栽植果樹,繁育各種苗木30多公頃,一個個生態景觀已經形成。路邊、管堤上、高壓線下等區域栽種格桑花1000餘畝,為未來油田生態建設奠定了基礎。


大慶市民吳爽一家四口在草地上支起了帳篷,她的身邊擺放著一架小鼓,她和女兒邊彈奏邊放聲歌唱。草坪另一邊,有市民釣魚、放風箏。眼前看到的這一切,正是大慶油田為提昇城市生態建設,打造健康舒適生活環境的生動畫面。
『生態飯纔是長久飯。』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建設,再到後期管理,侯禮強全程參與其中,十年來,示范區不斷融合生產、生態、生活和諧統一,示范區的建設,也徹底改變了周邊百姓的生活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