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3日訊(王達 記者 陳顯春)在七臺河市脫貧攻堅一線,廣大乾部群眾的精氣神『燃』起來,乾勁鼓起來,凝心聚力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幾年來,先後落實扶貧項目資金2500餘萬元,帶領貧困村發展產業項目82個,平均每個貧困村有2個產業項目帶動脫貧。
入夏,勃利鎮星華村大地裡,數十棟塑料大棚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一排排覆蓋著塑料地膜的土壟伸向遠方。
『星華村會種菜的農戶多,發展特色裸地蔬菜種植是條脫貧致富的路子。』勃利縣人大常委會駐勃利縣勃利鎮星華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宇嘉說。
2018年春天,工作隊引導10戶蔬菜種植大戶成立蔬菜生產合作社,抱團種植,抱團管理,抱團銷售。
『眼看著產量上來了,不能再讓老百姓還蹲在田間地頭賣菜。』
工作隊積極對上爭取,最終,由省人大投入20萬元建設了佔地300平方米的星華村蔬菜批發交易市場,供星華村及近郊自產自銷菜農免費使用。當年銷售蔬菜350萬斤,減少農民蔬菜銷售成本5萬元。
每天凌晨4點多,星華村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就很熱鬧了,菜農忙著把蔬菜過稱裝車,算賬收錢,心裡那叫一個甜。
『以前每到蔬菜上市的時候,有收購商來就賣一點,沒有,就只能自己找車到縣裡賣。現在有了交易市場,賣菜再也不愁啦。』
菜農們高興,收購蔬菜的商販也跟著高興,不用再『走家串戶』了,來交易市場一趟就能把車裝得滿滿的。
如今,星華村油豆角種植基地已經形成,2019年面積達700畝,其他裸地蔬菜種植面積達1500畝,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生產專業村,油豆角,紫長茄,辣椒等遠銷周邊市縣。
七臺河市有效推動貧困地區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產業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等新業態快速成長,貧困群眾心熱了、能力強了,『要我脫貧』變『我要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