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4日訊(記者 周秘)陽光明媚的日子裡,王禮存在木耳晾曬區忙碌著。他把晾曬的木耳聚攏到一起,挑出品相不佳的,又把餘下的木耳攤開繼續晾曬。外甥女鞠夢雪在一旁邊乾活邊說:『這可比以前好多了,我舅舅在這兒乾活一年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現在他精神狀態比以前強多了,他說日子過得有「奔頭」。』


王理存是延軍農場職工,智力有殘疾,長期靠低保維持生活。今年4月,農場的『90後』職工唐建意承包了4個大棚培育木耳,吸納了包括王理存在內的16名農場職工在此務工。『守家待地就有活乾,不僅增加了我自己的收入,還能帶動鄉親們就業。』唐建意笑著說。
延軍農場地處小興安嶺餘脈,空氣清新、山巒起伏,非常適合木耳生長。農場內有山泉水流過,現有的124棟木耳大棚所用水源均為山泉水。近年來,延軍農場立足資源和場情,在發展『硬黑金』石墨產業同時,也將『軟黑金』木耳作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脫貧增收的突破口,現已形成工廠化菌包生產、棚式立體種植、標准化加工、品牌化銷售於一體的發展格局,闖出了一條特色新路。
近年來,延軍農場先後制定了食用菌扶貧產業發展規劃,建立起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成立了扶貧助困聯合體,實現了企業、種植戶、貧困戶、經銷戶、邊緣產業等多方增收的『五贏』目標。目前,延軍農場累計栽培黑木耳菌包1200萬袋,產量達120餘萬斤,實現產值2000餘萬元。
據了解,在食用菌菌包廠加工生產過程中,除專業技術人員外,其餘工作人員均為農場低收入困難群體,共創造新就業崗位近萬個。生產出來的菌包,以優惠價格提供給貧困戶種植,自菌廠生產以來,已節約成本10餘萬元。同時還充分發揮扶貧周轉金的作用,以貧困戶統一投資的形式注入農墾延興島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使用,以產生的收益來鞏固脫貧成果。
2017至2018年,通過幫扶人帶動貧困戶種植木耳,19戶貧困家庭戶均增收2680元。同時拓展『多元』營銷,激活電商扶貧增收效果。小小黑木耳,成就富民大產業,無數貧困家庭因木耳改善了生活條件,走向更美好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