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8日訊(記者 孫英鑫 那鵬翔 劉楠)?嗒、?嗒……循著這清脆而有節奏的機器聲,『足跡』采訪小分隊一行走進了富裕縣龍安橋鎮小河東村。
58歲的村民劉春華,正在自己家中熟練地編織葦簾。

只見她雙手將一根根蘆葦杆交替著送進機器,一只腳不停地踩著踏板,『?嗒』就是這麼發出來的。不一會兒,一片嶄新的葦簾就編了出來。『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坐家裡打葦簾就賺錢了!』劉春華手中的活兒不停,抬頭跟記者說。
劉春華是小河東村的一名脫貧戶。一年多來,她憑借著手編葦簾實現了自己的脫貧致富夢。
在小河東村,像劉春華這樣的人家不在少數。曾經被當成廢物的蘆葦,如今已經變成了村民手中發家致富的『寶貝』。
約8000畝的葦塘是小河東村獨有的豐富天然資源。『耕地少,靠種莊稼收入很難盡快脫貧。村子周邊遍地是蘆葦,能不能想辦法利用起來……』小河東村黨總支書記、扶貧駐村工作隊成員陳德忠一直在琢磨。早在上世紀70年代,村民們就有編織葦簾的傳統,但基本上都是農戶手工操作,不成規模,產量少,也賣不上價兒。於是陳德忠就想,葦編產業外省有些地方做得很大,而且銷路很好,小河東村能不能在這方面也發展起來,走出一條致富路?
在多次考察的基礎上,小河東村村委會決定依托該村蘆葦資源優勢,以『能人牽頭領辦,村集體以固定資產入股參與分紅』的方式發展葦編產業,成立了蘆葦編織合作社。
2018年,陳德忠購進了50臺蘆葦編織機,免費發放給貧困戶和村民,找來專業老師教授技術,做精蘆葦產業,把蘆葦『吃乾榨盡』變廢為寶,帶動一家一戶增收致富。
『農閑時我就弄這個,一天能編30多片,一年下來掙一萬多,生活上寬裕多了,挺好!』劉春華說,『葦子沒了就去村上葦廠取,葦廠一周左右派人下來收次葦簾,當場給錢。』

坐炕頭上就把錢賺,連村中的一些老年人也都加入進來。八十多歲的侯大娘就說:這活兒年輕年老都能乾,打一片給1塊多,一個月下來也千八的,沒想到我這老婆子還有用啦!』
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如今,富裕縣在小河東村旁建設了蘆葦扶貧產業園,購置機械3000臺套,形成從收割、編織到銷售的產業鏈條,年可生產葦簾400餘萬片,產品出口至日本、韓國等國家,產值達2400餘萬元。
陳德忠說,去年底村裡花了20多萬元購置了彩印設備,准備在葦簾工藝品方面精准發力,增加產品種類,提昇級藝水平,並進一步拓展線上銷售渠道,讓這些以往只能做燒柴的蘆葦杆華麗變身,成為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