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21日訊 『民法典對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了科學系統地整合,既兼顧了既有單行法的連續性、穩定性,同時也回應了時代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以及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需求所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中國商業法研究會理事、哈爾濱商業大學法學院丁巍博士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民法典的出臺,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走向法治繁榮的一個標志。
『民法典對陳舊的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了修改完善,並在總結現行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了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和創新。』丁巍表示,民法典將成為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和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同時,它也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人們都稱民法典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因為它幾乎囊括人的一生中所有民事行為,不論是結婚、離婚這樣的人生大事,還是物業服務、飼養動物這些生活瑣事,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如此關注民法典的原因,因為它相當於整合了所有民事領域的單行法。』丁巍說。
『簡單地說,總則編規定的是民法典最基礎、最原則的問題,如果民法典是一棵樹,總則編就是樹根和樹乾,它統轄各個分編,是各個分編的根基所在,各分編在制度設計上都要遵循總則編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而各分編的內容實際上也是總則編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在各個民事領域的具體體現。』丁巍認為,民法典凝聚了中國人的道德共識,這點在總則編中就有重要體現。總則編的第一條就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的立法目的,它強化法律規則的道德約束和道德規范的法律支橕。總則編第四條到第八條還確立了平等、自願、公平、誠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則,這也是和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同時,民法典貫徹綠色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第九條明確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丁巍說,順應總則編的精神指向,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這也是我國民法典非常重大的一個立法創新,也體現了我們國家以人為本的法治思想和理念。
丁巍舉例談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民法典非常及時地補充完善了疫情防控的相關制度。例如物權編245條在動產、不動產征用的事由中除了搶險救災又增加了『疫情防控』;285-286條增加規定了物業服務企業、業主等應當執行政府依法實施的應急處置措施。合同編第494條完善了國家訂貨合同制度,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任務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法訂立合同。
丁巍表示,民法典將於2021年元旦起正式實施。作為法律人,還要對其進行系統的學習、研究。有關部門更需要加大普法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學法氛圍,以便更好地發揮民法典指導社會生活的作用,同時也可以使百姓更好地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